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中日关系包括官方关系和民间关系这两大组成部分。大力开展民间交流,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在1972年中日建交之前,我们曾经利用“以民促官”、大力开展民间交流的方式,有力地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
当前,中日关系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形势下,通过“以民促官”、大力开展民间交流来改善两国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中日建交之前我们利用“以民促官”、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经验,同样可以适用于当前的中日关系。
“微观”民间交流创造“宏观”历史
从根本上说,中日关系的历史是靠两国人民来创造的。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注意把广大日本人民与统治者区分开来,把一般统治者与少数右翼区分开来,努力团结大多数,争取日本国内的和平主义力量,共同追求“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通过不断扩大相互交流与合作,来继续谱写已延续两千多年、一度被日本侵略战争打断的中日友好交往历史。
特别是1972年中日建交以来,越来越多的日本商人到中国来经商或中国商人到日本去经商,越来越多的日本技术人员到中国来进行技术交流或中国的技术人员到日本去交流,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到中国来学习或中国年轻人到日本去学习,越来越多的日本文化人士、艺术家到中国来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或中国文化人士、艺术家到日本去进行文化艺术交流,还有日本的运动员到中国来参加赛事表演或中国的运动员到日本去参加赛事表演,日本志愿者每年到中国北方来植树,日本的律师到中国来调查事实真相以帮助中国的战争受害者同日本政府打官司等等。中日两国各行各业的人们在进行相互交流合作的时候或许不至于想到自己是在“创造中日关系的历史”,但是,
千千万万日常交流的事实长期地日积月累,就构成了宏观的“两国人民共同创造中日关系历史”的过程。
对日本人民友好是我一贯方针
“以民促官”,是我国对日外交思想的精髓之一。人们常说,尽管中日两国及其相互关系在不断发展变化,然而我国对日政策是一贯的,那么,这个“一贯性”具体指的是什么?显然,这个“一贯性”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周恩来强调要把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与广大人民区分开来;邓小平强调“对一小撮不甘心中日友好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不断加强友好、发展合作来回答他们”;江泽民强调“中日友好归根到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胡锦涛强调我们在外交工作中要“立足于人民、着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这些思想都是在对外关系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光辉体现。
如上所述,“以民促官”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推动中日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经验。但是,由于日本右翼和右派政治家的干扰,在中日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3次大的逆流,第一次逆流出现在岸信介内阁时期(1957-1960),第二次逆流出现在佐藤荣作内阁时期(1964-1972),第三次逆流出现在小泉纯一郎内阁时期(2001-)。从日本方面看,这三次逆流的共同特点是,都是日方推行反华、鹰派外交政策导致两国关系陷入僵局,都是日方故意制造事端(如第一次逆流的“长崎国旗事件”,第三次逆流的小泉多次参拜甲级战犯),激怒中国,挑动两国民众之间的对立情绪,都是日方拿所谓“中国威胁论”说事儿等等。这三次逆流的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共同特点是:随着反华内阁进入尾声,改善日中关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不仅在执政的自民党与在野党之间,而且在自民党内部也出现了不同意见分歧,使对华关系问题成为日本国内政治问题。
针对这三次逆流,中国方面总是注意将反华政客与日本广大国民加以区分,积极推进民间外交,以民促官,以抗衡日本政府的反华政策。
“以民促官”可有力推动两国关系
当前,日本国民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呼声愈来愈强,最近连日本主流媒体中唯一支持参拜的媒体——《产经新闻》也在3月20日发表舆论调查结果显示,日本有52.6%的国民认为下任首相不应该参拜靖国神社,而认为下任首相应该参拜靖国神社的人仅为36.2%。
记得2005年夏,一个对小泉外交和日本外务省颇有影响力的日本右派外交家在电视台上惊呼日本围绕靖国神社问题出现了“国论两分”的局面,并攻击中国在“搞阴谋”。然而,在笔者看来,这恰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推进“以民促官”的强大威力。
众所周知,“民”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着各行各业,因此,既然要推动“以民促官”,我们就应该吸取中日建交前和建交后的做法,努力扩大民间交流的范围,积极推动两国政界、文艺界、科学界、教育界、宗教界、卫生界、体育界乃至工会、青联、妇联等两国各界人士相互访问交流,几倍、十几倍地扩大两国之间的人与人的接触,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交流。记得1966年8月举办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500多名日本青年同中国各地几万名青年进行了友好交流,大联欢的成功举办对佐藤政府阻挠和破坏两国友好关系发展的倒行逆施给予了有力的回击。胡耀邦为了奠定面向二十一世纪中日友好的基础所做出的大规模开展中日青年交流的创举,更是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章。
“百闻不如一见”,如果有数以千计的日本青少年到中国来看看,必然会大大增加他们及他们的家长对一个真实的中国的了解。在今后3年我们有至少3次扩大中日民间互访、特别是青少年互访的机会,这就是2007年的中日建交35周年、2008年北京奥运和中日签署和平友好条约30周年以及2010年上海举行“世博”之年。
第三次逆流出现“尾声迹象”
现在,正如中日关系前两次逆流那样,第三次逆流也出现了“尾声迹象”:在日本国民中,改善日中、日韩关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且在执政的自民党与在野党之间,在自民党内部也对首相参拜问题出现了不同意见分歧,从而使对华、对韩关系问题日益成为日本国内一大政治问题。
几年来,中日政治交恶已经对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一些损害。小泉政府应当认识到,是到了对反华政策“踩刹车”的时候了,中日关系第三次逆流到了应该结束的时候了。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 冯昭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