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嘉宾共话生态文明的“贵阳实践”

Updated: 2012-07-27 15:46

(贵阳日报)

  Comments() Print Mail Large Medium  Small 分享按钮 0

“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每个议题背后都能看到以民生为重的内涵。”昨日,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举办多个论坛,参会嘉宾纷纷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贵阳正多位一体的打造惠及民生的生态宜居之城。

城市规划 支撑民生计划

“贵阳连日阵雨,但经过的路上几乎没有积水;皮鞋上溅上了雨水,但不脏。”提到对贵阳的印象,提前两天来筑的参会嘉宾——深圳市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念中说,“在很多城市‘闹水灾’时,贵阳的下水道却很‘争气’,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这座城不仅风光好,‘里子’也好。”

而在贵阳城乡规划展览馆入口处,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被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浓缩了贵阳主要自然人文景观及休闲场所的银雕所吸引。“仅在城市规划上,贵阳就很宜居。我特意数了数,湿地公园就有两座。”在一步步踏完整座展览馆后,他颇为惊喜地说:“贵阳很多的民生计划都有城市规划上的支撑。如花溪大学城建设,就可缓解‘上学难’的问题。而将寸土寸金的中心地段建成筑城广场,则是这座城市的‘锦上添花’之作。”

“每一项合理的城市硬件建设背后,必然有一套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软件’系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研究员杨禹对贵阳率先在全国推出的“城市绿卡”非常感兴趣。通过推广“城市绿卡”,让很多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享受到了同城待遇。在杨禹看来,这项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惠民之举,说明贵阳是在建设一座让各个群体过得有尊严、生活自在,能各得其所的城市。

生态文明 落脚民生工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周俭说,“一天下来,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给我的感受是:不论是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与转型,还是实施生态文明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市民谋福祉、不断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是高规格、大规模的为基层民众谋福利。”

2011年贵阳市民幸福指数高达89.19%,说明老百姓感受到了生态文明带来的福祉。“老百姓认可了,就会反过来支持、带动生态文明市的建设,生态文明就会在大众心中、在这座城市中扎下根——贵阳能在GDP增速上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又能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称号,也就不意外了。”周俭说,“如此良性循环说明:生态文明可以让城市和生活更美好。”

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创始人刘锋有同感。他率领的团队正在牵头编制《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我们和各级政府达成共识:以多彩文化为导向、以生态旅游为产业引擎、以当地农民致富为目的,实现三位一体的生态发展体系。”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张清宇教授正从事国家级的“生态文明衡量基本标志的研究”。在她看来,“生态文明的国际经验主要体现在低碳的生活方式上。与之相比,贵阳经验创新了生态发展模式,即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生态体系来推进,强调的是民生、生态城市建设、绿色经济等各方面的整体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更不是牺牲一方面、发展一方面。贵阳真正实现了各个方面正增长、良性循环的生态发展,值得全国借鉴学习。”

贵阳模式 生态教育样本

在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食品安全与健康”论坛上,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坦言,“食品安全是当下的热点。但在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场合上讨论还是首次。大家的发言很务实。”

四川大学经济学教授邓玲说,“对话经济学家”论坛上的“绿色就业”这一论题很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参与者将从中带走产业最前沿的第一手讯息”;“生态文明如何实现大众参与”,是北京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姜恩来教授此次参会的关注点,他认为贵阳“三创一办”的成功,以及生态文明在贵阳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历程,具有研究意义。

“每位与会者,都能从会上找到自己的关注点,能在这里交流前沿观点、讯息,结识朋友,促成合作,达成共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正在成为一个日具影响力的品牌,而这也是生态文明贵阳样本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战略规划署署长汉斯·道维勒先生说,“贵阳市正通过一场全方位的生态实践,在全人类面前进行着具有样板意义的生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