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圣殿前的东西两庑,原是供奉孟子的弟子和历代研究儒家孟子学派有贡献的学者的场所。亚圣殿后院里,建有五楹歇山式孟庙“寝殿”。始建于元代元贞元年,原名为“邹国公祠堂”,是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明弘治十年增修孟庙时改为寝殿,成为祭祀甾子夫人田氏的专祠。殿前露台和甬道之上的三棵古桧树,为北宋宣和年间所植,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现依然青翠蓊郁。
孟庙东路,步入启贤门,甬道两侧碑碣林立,是孟庙各类石碑集中存放的地方,俗称“孟庙碑林”。甬道尽头即是启圣殿,五楹,单檐歇山式,殿内神龛中供奉着孟子父孟孙激的塑像。因为孟子的父亲在元代延佑三年尊为邾国公,故此殿原名为“邾国公殿”,后改为启圣殿。其后为“孟母殿”,殿内无塑像,正中神龛内安放木主牌位。其上楷书“邹国端范宣献夫人之位”。东壁神龛内供有孟子石刻像一尊,据《三迁志》记载:此像为宋景祐年间孔道辅修孟母墓时掘得,定名为“孟子石刻像”。
穿越致敬门即进入孟庙西路。正北有一门名为“斋戒门”,门内是一座雅静秀丽的小庭院。院内外四周墙壁上镶嵌着50多块碑刻,多为历代名人文士前来孟庙晋谒游览后的诗词题咏。斋戒门内东西侧一雌一雄的两株古老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绿荫蔽满整个庭院。一株古老的紫藤萝旋转曲折地缠绕树干,一直伸展到树顶,是孟庙奇景之一。此院即为“致严堂”院。建堂三楹。是孟轲嫡系后裔祭祖之前沐浴、更衣之所。原名“斋宿所”。
致严堂后面的“祧主祠”是孟氏的家庙。祠庙三楹,建于清道光十年,祠内存放孟氏大宗户五代以上至二世祖的木制神主牌。祧主祠后,还有一处小院,院内建有砖台,台上置石雕池一件。祭祀时在池内焚烧写于帛上的祭文,因而称为“焚帛池”。
孟庙不仅以古老的建筑称著于世,而且还保存着秦、汉、晋、唐、宋、金、元、明各代碑刻270余块。虽历经千年,仍大多完好,为历代文人学者所重视。这些碑刻书体精美,楷、草、隶、篆各体具备。其中西汉天凤三年《莱子候刻石》、东汉《石墙村刻石》、西晋永康二年《刘宝墓志铭》、元代仿刻秦李斯小篆《峄山刻石》等,都是世所罕见的珍品。此外,庙内还存放着100多块汉墓画像石、汉代石人、石兽和元代的盘龙浮雕石柱等,这些文物给人们美的享受,为古老的孟庙增添了光彩。
孟府
位于邹县南关与孟庙毗邻,是孟轲嫡系后裔居住的宅弟。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文宗皇帝封孟轲为“邹国亚圣公”,从此,孟府又被称为亚圣府。孟府的始建年代不详,据孟庙内现存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孟氏宗传祖图碑”记载:“宋仁宗景祐四年,孔道辅守兖州访亚圣坟于四基山之阳,得其四十五代孙孟宁,因荐于朝授迪功郎,主邹县簿奉祀祖庙,迪功新故宅,坏屋壁,乃得所藏家谱。”说明北宋景祐年间就已修建了孟府,但故宅所在何处,却未曾说明。推测孟府应在宋景和四年(公元1122年),第三次迁建孟庙时同时迁建孟府。
孟府坐落在孟庙西侧,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6米,东西宽99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前后共有七进院落,楼、堂、阁、室148间。以主体建筑大堂为界,前为官衙,后为内宅。孟府二门内东侧墙壁间镶嵌着一块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为恳恩照例优免以杜攀扰事》碑。碑文中记述了明皇朝饮赐的庙户、礼生、佃户、洒扫户、差役等,不得滋意攀扰等事。另外,孟府第四层院中“赐书楼”是典型的明代建筑,据此可证实孟府在明代就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了。
孟府大门,为三楹,门楣正中悬有匾额,上书“亚圣府”三个贴金大字。黑漆大门上绘有约两米高的彩绘门神。门外建有高大的影壁。一对精雕石狮雄居于门的左右。门阶两旁有上马乘车用的方形石台一对。
二门又称为“礼门”,其建筑形式与大门基本相同,但门洞为三启,正中门楣上书“礼门义路”四字。六扇黑漆大门的正中两扇彩绘着顶盔披甲的执刀武士,两侧的四扇则彩绘着执笏的文官,威严煊赫。二门内为“仪门”,其两边不与垣墙连属,类似遮堂门,全系木结构,仅有圆柱两根,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大屋顶,前后缀着倒垂的四个木雕花蕾,故又名为“垂花门”。平时此门紧闭不开,每逢孟府喜庆大典、皇帝幸临、定量读圣旨或举行重大祭祀仪式时,鸣礼炮十三响然后开启。这中仪门在封建社会只有列土封候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故又称“塞门”。
穿过仪门,院中有一方形台基,两侧竖着精雕的夔龙石栏,和青砖花墙绕护的丹墀,两株有着数百年寿龄的参天士桧,在台前甬道两侧遮天蔽日。丹墀的东南角设置有“日晷”;西南角设置有“嘉量”,这完全是仿照皇宫的格式。其后便是宽敞的五楹出厦正厅,也是孟府的主体建筑“大堂”。堂前檐下正中悬挂着清雍正皇帝手书,钦赐孟子第六十五代孙孟衍泰“七篇贻矩”堂匾,龙边金字熠熠生辉。门两侧檐下廊柱上悬挂着“继往开来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先烈。”隶书金字抱柱楹联,孟府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接待政府官员、申饰家法族规以及节日、寿辰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大堂正中设有木制暖阁,内设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