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职业新闻摄影记者,陈庆港用他善感而纯净的心,细致观察身边的世界,拍摄出了一系列贴近社会现实,且充满强烈视觉冲击及人性悲悯的优秀作品。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职业的敏感和历史责任感驱使陈庆港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他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不仅用手中的相机真实记录了这场空前劫难,还一次次放下相机参加抢救伤者,参与并见证了抢救生命的整个过程。他拍摄的救助幸存者的作品《走出北川》,同年获得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 从2002年起,陈庆港在全国范围内对二战期间被迫成为慰安妇的幸存者进行调查采访,这是一次历时很长、跨地域广、涉及人物多、难度极大的采访。他先后赶赴海南、云南、湖南、湖北、河北、山西、江苏、上海等多省市,访问了所有目前国内还活着、并愿意公开自己那段历史的慰安妇老人。他完成的深度调查《中国慰安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慰安妇”的大型长篇纪实摄影作品,该作品获多项国际、国内大奖。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陈庆港持续十多年关注西部贫困地区,并深入调查,总行程达数万公里,于2011年完成《十四家——(2000—2010)中国农民生存报告》(江苏文艺出版社),他用图片和文字,详细记录了山西、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等省十四个贫困家庭十余年的生活状况,向我们呈现了中国农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令人震惊的生活真相,也让我们看到中国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不甘贫困命运、挣扎走向新生活的这一史诗般的伟大历史进程。
| |
Q:您是如何走上纪实摄影这条道路的? A: 走上纪实摄影这条路,是在我发现图片也可以很好的讲故事以后,在这之前,我一直都很羡慕那些会讲故事的人,他们或是用文字,或是用图画,或是在用电影等等方法讲述着他们的故事,我也想做这样一个讲故事的人,但我那时不知道怎么讲,也没有什么故事好讲。直到我接触到了摄影,终于发现我可以用它来讲故事,它同时也让我看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故事。 Q: 您认为拍好纪实摄影需要什么能力?您认为纪实摄影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体现在哪?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的区别在哪? A:纪实摄影需要生活,需要在面对平凡生活时的持久耐力,有时还需要一定的献身精神。纪实摄影最大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我认为体现在对被拍摄对象现实本质的呈现上,这要求摄影师要真正的了解被拍摄对象,尊重被拍摄对象,不美化也不丑化,不虚构,记录下一个真实的世界。纪实摄影反映当下,同时也在为将来作影像实证,我认为它是新闻摄影的一部分。
| |
Q:您拍摄了大量现实题材的摄影专题,将镜头对准容易被忽视的群体。这意味着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甚至有时候要冒生命危险,是什么在支撑这样的执着态度,是否也曾怀疑过这种努力是不是值得? A:其实许多时候完全是出于对真相的一种渴望,或者说是被未知的世界的诱惑。就像面对谜面,渴望去找到谜底那样。这种渴望或诱惑有时甚至大于责任或者使命的能量。当然你也可以把探求真相本身就当作一种责任,或者使命。 我从不怀疑这种努力对于我自己的价值,但我曾许多次地怀疑过自己的这种努力对于别人、对社会是不是也有价值,多大的价值? | |
Q: 您所完成的深度调查《中国慰安妇》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是可贵的历史资料。拍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哪里,最打动您的细节?
A: 在持续那么长的采访时间里,在与那么多位老人的面对面的交谈中,打动我的细节有很多,比如有一位老人每次在接受我采访前,她都会到屋里去换上一件干净的衣服,这一细节就曾让我非常感动。还有许多老人在我告知她我想为她拍照片时,都便会去梳洗打扮一下自己。这是一群爱美,也很珍惜、懂得尊重自己的老人。于是我也就常常想,那样一份几乎伴随她们一生的巨大羞辱、肮脏记忆,她们是如何忍受过来的? | |
Q: 您历时十年,用镜头记录中国贫困家庭的生活变迁。您如何看待中国式的贫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命运的抗争,遇到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A: 在长达十余年的对于中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采访中,我看到了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他们不屈服于自 己的命运,以及为了摆脱自己的贫困命运而作出的种种长期不懈努力,看到了他们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坚韧和顽强……但毫无疑问,在这些贫困人口中,绝大多数人他们还将要继续长时间的去忍受贫穷的折磨,在他们摆脱贫困的道路上一直有许多阻碍,但这两条我觉得更不可忽视:一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对于贫困人群的容忍和漠视;二是社会的不公。 | |
Q:您所拍摄的《走出北川》获得荷赛奖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在那场罕见的大灾难中,您作为记录者,能否分享一、两个至今仍能回想起来的故事或场景?
A: 那场灾难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但当时的许多场景可能是我这一生都无法忘记的。记得当我走进北川县城的那一片巨大的废墟时,脚下是纵横交错的残垣断壁,在这些残垣断壁的深处,不时传来受难者的呼救与呻吟声……那时,由于没有起重工具,无法移动巨大的残垣断壁,自己根本救不了他们,所以听着他们的呼救声,内心里有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绝望……我曾经和一位被埋在废墟下的女孩说了很长时间的话,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安慰她,但我最终没能救出她…… 也有救援者试图钻进废墟的缝隙去援救,但这根本不可能,也异常危险。当时,余震也还在时时发生,身边的危墙常常会在余震中哗哗地倒塌,远处的山坡也会在余震中滑下来,腾起高高的烟尘…… 我从没有像在那次灾难中那样,强烈地感受到过人与人之间的那钟关怀依赖、那种血肉相连的感觉…… | |
Q: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您怎么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您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哪里,最大的遗憾来自哪里? A: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用狄更斯的这句名言来描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应该仍然合适:“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万物纷呈,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如果有成就感的话,那么现在我最大的成就感来自我坚持了我自己的目标,而最大的遗憾则是我至今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是在“直登天堂”,还是在“直下地狱”。 | |
主要作品: 2001,进入《青年时报》组建摄影中心;同年开始进行细菌战调查采访拍摄; 2002,作品《细菌战调查》获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 2003,专题作品《外省人》获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 2004,北京出版社出版陈庆港作品《血痛》; 2005,专题作品《中国慰安妇》获第一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CHIPP)金奖;同年至城报传媒任视觉总监; 2006,长篇纪实作品《最后的氏族》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贡献奖”大奖; 2006,出版报道摄影作品集《陌生地带》(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作品《灰度空间——抑郁症》获第三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CHIPP)金奖;同年拍摄专题作品《霞关葬礼》; 2007,长篇纪实作品《真相》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同年获南方周末年度致敬; 2007,东方卫视拍摄陈庆港纪录片《十年》; 2008,作品《拉萨刻石者》获第四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CHIPP)金奖; 2009,作品《走出北川》获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突发新闻类一等奖; 2009,作品《山村教师》获第五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CHIPP)金奖; 同年获邵飘萍新闻奖; 2010,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陈庆港纪录片《新闻摄影师》; 2011, 长篇纪实作品《丽嘉则拉》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出版《十四家——(2000—2010)中国农民生存报告》(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年3月,获得马格南(MAGNUM)2014 EF基金,继续作品《木里病人》的拍摄; 2014年4月,出版长篇文学作品《冈底斯遗书》(江苏文艺出版社) English version:Chen Qinggang, keeping the world in focus | |
来源:中国日报网 ( 采写/孙晓慧 编辑/邓京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