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科技> 热点资讯

甘肃40余座古城遭多重危害 保护现状堪忧(组图)

2013-11-21 17:43:22 来源:中新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甘肃40余座古城遭多重危害 保护现状堪忧(组图)

  图为日渐失落的甘肃景泰永泰古城现貌。杨艳敏 摄

  多重危害考验凋敝古城

  记者了解到,风吹、日晒、雨淋、洪水、地震等自然因素,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与古城保护的矛盾,地方政府在文物保护措施的落实上还有缺失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对甘肃现存古城的危害。

  “人为破坏较自然因素对古城保护影响更大。”王旭向记者介绍,古城内或周边居民的生活生产与古城保护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除过保障民众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还有一些古城被作为居住和耕地在使用,比如灌溉或直接在古城墙上开凿窑洞用于养牲畜的圈舍。

  不过,王旭认为,与可控的人与自然危害相比,地方政府对文物保护措施落实的“兴趣”缺失,无疑对古城保护影响最大。他说,比如古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滞后不明确,即使有法律规定以后,老百姓也并不了解,周围单位也不清楚,依然按照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他们的行为也未被地方政府及时有效的规范。

  王旭说,几十年来,能给地方经济产生效益的项目或工作会得到高度重视,而甘肃多数古城知名度不是很高,可观赏性也不是很强,除了专家学者感兴趣,普通人对此没有兴趣,没有门票收入,地方政府对这种文物保护没有太大兴趣。

  在王旭看来,编制紧张亦是一些古城保护困难的要因。他说,没有专门的人来管理和保护,甘肃目前针对40多座古城设置的专门管护机构不超过10个,绝大多数没有专门管护机构,当地文博部门在力量容许的情况下,一两个月去现场看一下有没有破坏,日常保护依靠保护管理水平比较低的“业余文物保护员”,他们起到“通风报信”的作用。

  这一说法与记者此前在永泰古城采访时的见闻基本吻合。一些古城墙被挖开的洞穴成为生活垃圾的存储场所,一些电影摄制组为取景搭建并遗留下来的“建筑”内外遍地散落着生活垃圾,一些搬离村民留下的宅子周边成为了“公厕”和垃圾堆放地。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古城保护 骆驼城 保护现状 保护管理 保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