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快讯|意甲英超西甲|中超女足|NBACBA|网球|高尔夫|排球乒羽赛车田径水上台球棋牌|体彩|爱运动|酷图|明星|专题
中国在线>体育频道>聚焦
体育生活化尚未影响中国“宅一代”
2010-05-17 13:22: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今晚(16日)在安徽合肥揭幕,“体育生活化”的口号在这次大会上被响亮地提出,这也是中国国民对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青少年群体在培养体育运动习惯方面显得十分滞后,相关专家表示,我国最终能否形成体育生活化的理想社会环境、进而实现国民的较高生活质量,改变青少年群体不爱运动的习惯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在今天上午进行的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专题论坛上,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曾清华公布了他对广东省5所高校1750名大学生进行的生活方式调查结果。该调查显示,80.4%的大学生没有日常锻炼的习惯,其中男生比例为67.1%,女生的比例达到89%。每周锻炼不足两次(以每次至少30分钟计)的大学生占63.1%,每天久坐不起4小时以上的大学生达31.4%。

八成的大学生不爱锻炼,正反映出眼下中国青年一代中“宅男”、“宅女”盛行的奇怪景象。天津体育学院副院长、群众体育领域专家于善旭今天向记者表示,青年一代不爱体育运动,已不单单是青年人的体质健康和生活习惯的问题,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来说,都是令人担忧的事情。长此以往,中华民族再次背上“东亚病夫”的称谓并非危言耸听。

是什么原因让本应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日渐失去应有的活力?

群众体育领域专家、首都体育学院教授王子朴今天分析说:“中国社会自古至今都存在的重文轻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生活方式。”

首都体育学院近期对北京基层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显示,北京的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市民的体育运动和健身消费水平却与中等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对本省居民体力活动的调查显示,半数左右的居民对参加体育活动没有积极性,在经常有体力活动的居民中,交通活动(如骑自行车、步行等)、家务劳动的比例较高,这与国外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国民以体育休闲和运动为主要体力活动的形式有很大不同。王子朴表示:“这实际上也表明,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国民体育运动习惯尚未形成。”

不过,体育生活化已经成为中国国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诉求之一。调查显示,近些年国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已显著提高,在不少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健身热已经兴起。本次全国体育大会“体育生活化”的口号被重点推出,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但体育生活化的观念可能对中国的青少年一代却无法产生影响。

曾清华对广东青年大学生生活方式调查的结果无疑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联想到中国青少年体质在过去20年不断下滑的事实,仅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存在重文轻武的思想是解释不通这种反常现象的。

于善旭表示,有两大社会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青年人不喜欢体育运动的风气。

首先是在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乃至家长中存在“避免风险,稳定压倒一切”的观念。于善旭表示:“因为体育运动有一定风险,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很多家长宁可让学生少运动甚至不运动,也不希望看到孩子在运动中受伤。但人生就是充满风险的,能把孩子可能面对的任何风险都消除吗?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减少了孩子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抹杀了孩子喜爱运动的天性,更严重的是,使孩子失去了养成运动习惯的环境。体育生活化对于这些孩子的未来而言,无疑是一句空话。”

另一个原因则在于,长期以来中国在体育领域上过于强调竞技。于善旭表示:“金牌至上的思想是中国体育领域的主流,也是社会观念的主流,而重在参与、享受运动的理念却被边缘化。”在这种大环境下,体育与成绩直接相连,体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心在成绩上,不可能下大力气在青少年体育上,青少年耳闻目睹的体育大多数也都是功利性的竞技体育而不是可参与的群众性体育。

无论如何,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不爱运动的一代人,对中国教育和体育工作而言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其实,体育生活化的理念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提出,但直到近些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逐步达到较高程度,才开始在中国具备成为现实的可能。可悲的是,体育生活化,这个原本被描述为代表更高质量的理想生活模式,对眼下中国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却可能成为永远都达不到的人生彼岸。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 慈鑫) 编辑:宁波

新闻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