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抽测可以看出,我国国民体质状况保持了相对不变,但从体质综合评价的合格率下降可以预见,国民体质已呈下降趋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田野,今天公布了2013年20岁~69岁人群体育健身情况和体质状况抽测的调查结果。
“每10个人有近3.3个人能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锻炼达到30分钟以上且运动强度达到中等以上”,调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达到32.7%,比2007年提高了4.5%。但城镇居民体质综合评价合格率为87.6%,比《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的91.5%下降了3.9个百分点。而乡村居民83.6%的合格率与2010年相比也下降了1.1个百分点。田野对记者说:“工作压力、饮食习惯和非体育锻炼的体力活动减少等,都对体质合格率有影响,该数据虽不能完全反映国民的体质情况,但能从中看到今后的发展趋势。虽然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有所增加,但肥胖率和超重率也在增加。”
“肥胖和超重比例增加是国际大趋势,虽然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比例不算高,但这个问题对国民体质增长至关重要。”田野表示,“国际上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谁的体质更好,我们采用了中国特有的综合指数方式评测,且随着遗传特征和生活方式,很难通过身高、绝对力量等方式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但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比例来讲,我们目前和日韩处在同一水平。”
“不过,不同年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的比例随年龄增长仍呈现‘马鞍型’”,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办公室主任江崇民向记者解释,在40岁之前,随着年龄增大,这个比例呈降低趋势,40岁之后,该比例随年龄增大而有所增加。“测的是20岁之后的人群,反映的却是青少年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向记者表示,这种马鞍型状况,反映的不仅是当前的社会状态,更是受测对象从小形成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意识的映射,“我们运动意识不强的问题形成已久,如果现在做不好,未来马鞍型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但这份拟于今后每年进行的抽测,对象年龄仅限20~69岁的人群,且不包含20岁以上的在校学生,很难顾及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我们立足于成年人的体质调查,把原来分开进行的调查和体质监测放到一起进行,因为成年人的数据相对不清晰。在体质监测方面,教育部有针对在校学生进行的抽测,因此,学生并不在监测范围内。”江崇民说,“由于管理问题的混乱,3~6岁的幼儿既不归教育部管,在卫生部也仅仅是侧重体检、疫苗等健康方面,因此,除了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和卫生部等部委每5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的大规模体测外(3~69岁),现在没有机构专门针对这一部分孩子进行体质监测。”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 梁璇)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