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24日评论版头条:上海大学生“零首付”创业政策在现实中遇到了尴尬。近日,有媒体对第一批六位参加“零首付”创业的大学生采访后发现,他们在拿到营业执照后,几乎都遇到了办不出银行企业帐户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社会就业矛盾日渐突出。政府出台该项政策的初衷就是为了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为他们充分施展才华提供机遇。然而,要想让这一利民政策真正奏效,相关部门还是应当事先做出通盘考虑,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让商业银行扮演政策救济的角色。
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据报道,上海某高校往年1月份应届毕业生签约率就达100%,而截止到今年3月份,未敲定就业意向的毕业生仍占据30%,而有的大学今年就业率尚不及20%。事实上,打破就业僵局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为经济活力放行,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当属其中重要的方式。
然而,仅有良好的初衷仍是不够,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合作方,特别是商业利益合作方的积极配合,否则政策难免会镜中花、水中月。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开设企业帐户仍然会遇到各种刚性障碍。例如,即便是要求最低的银行也要求创业者必须在帐户中存款2万元,并支付2、3千元的手续费。这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创业大学生而言,俨然成为横亘在优惠政策和他们之间的一道玻璃门。甚至有些大学生创业者虽然已经拿到第一笔业务,但由于没有企业帐户,对方资金无法划转,最终导致业务泡汤。
其实,银行作为赢利性商业机构,追求低风险、高收益本无可厚非。以银行贷款评估体系而论,大学生初出茅庐、涉世未深,其开办企业的抵抗风险能力根本无从考证,再加上注册资本偏低等因素,商业贷款大门难以向其敞开。即便工商部门高调出台了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在缺乏实质性政策风险担保的前提下,商业银行本着自身商业利益考虑,确实很难做出积极的配合。
大学生创业受挫看起来只关乎部分社会领域,但其实质是民营经济发展困境的折射体现。之前,民营经济在扶持政策下难以受惠的案例一直屡见不鲜。在成品油领域,商务部曾出台《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宣布自2007年1月1日起开放国内成品油批发经营权。据此,非公企业本应该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该市场领域。但《办法》同时要求,申请经营权的企业,其油库容积和注册资金应达到1万立方米和3000万元人民币。据统计,全国能够达到这两大限制标准的民营企业可谓是凤毛麟角。显然,现实的进入高门槛几乎把所有的民营油企排斥在外。
金融危机之下,民营经济的发展潜力不再应被忽视。据统计,我国储蓄高达24万亿,这一规模远远超出了政府4万亿投资规模。启动这些民间资金可以将钱引导向经济发展最需要的部门,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应该看到的是,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不仅能推动市场多元化格局的成熟,而且其所带来的鲶鱼效应也将会有效地提升市场活力。就以大学生创办的企业而言,因其没有思维框架制约反而极有可能成就辉煌事业。比尔·盖茨和戴尔就是学生创业的典型,一个是技术天才,一个是营销专家。尽管,复制二者的成就并非易事,但是至少能够吸引大学生跃跃欲试,能够在创新中释放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同样的也理应成为为相关部门把扶持创业工作做好做实的激励目标。
其实借鉴海外市场经验,鼓励大学生创业行政部门不能只号召而不参与。通过行政部门主导,积极引入包括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社会多方参与的风险分担基金,就足以让商业银行不再因忌惮全额承担风险而却步。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机制一个良性循环,由大学生创业所带来的庞大市场创造力,一旦能够批量成功,不仅能够给地方税收带来回报,同样也会为商业银行和私募基金发掘长期优质客户奠定基础。只是在当下,要想实现长期的多方共赢,还需要踏踏实实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再也不能让积极扶持民营经济政策止于表面,流于形式。(作者马红漫为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编辑
姚英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