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5月7日评论版头条:继4月1日美俄首脑发表共同声明表示两国将谈判新的条约以继续裁减核武器之后,奥巴马总统在4月5日的布拉格讲话中再次承诺“将采取具体步骤,建设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
无核世界的呼声并非始于美俄在伦敦的共同声明,也不是源自奥巴马的布拉格演讲。近年来“无核世界”几乎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一场运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舒尔茨,前国防部长佩里,前参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纳恩等四名重量级前政要曾于2007年1月和2008年1月两次在《华尔街日报》联合撰文呼吁缔造一个无核的世界。澳大利亚和日本亦在2008年2月发起了核不扩散与裁军国际委员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去年数次演讲呼吁核裁军;全球各界人士还在2008年12月联合发起了“全球零核倡议”。
核裁军能够再度回归美俄外交议程既有现实需要,也有长远考虑。布什政府的八年对军控、裁军而言是“失去的八年”,美俄双边裁军几乎限于停滞,2002年达成的《莫斯科条约》仅具有裁军的象征意义;国际军控和裁军的制度建设毫无进展,既有防扩散机制则因为朝鲜进行核试验,伊朗进行铀浓缩而面临致命挑战;2005年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无果而终。如今,美苏于1991年签署的《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在12月5日到期,《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也将在2010年再度召开。美俄不仅要考虑《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到期后如何继续削减核武库,而且要履行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对无核武器国家的裁军承诺。倡导无核世界无疑是让世界各国重拾对防扩散机制信心的重要激励手段。
冷战结束多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大国关系的重要转变,大国间爆发一场涉及核武器的战争如果不是绝无可能,也是难以想象。核武器在冷战时期起到了维持“恐怖平衡”的作用,核威慑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战争的可能,在当前的国际安全环境中,核武器是否仍然具有类似效用?911恐怖袭击表明,应对新型威胁,核武器并无用武之地。美俄维持庞大的核武库似乎已经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安全负担,过去几年发生的几起涉及核武器的事件也说明,只要维持一个庞大核武库,就不能排除意外的发生。
不仅如此,防扩散机制面临的挑战也要求美俄在核裁军问题上有所作为。朝鲜进行核试之后,核武器向更多国家扩散的风险相应增大。由于气候变暖和能源紧缺,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中国家考虑发展民用核能作为应对之策,这相应增加了核技术、核材料扩散的风险。恐怖组织也试图制造“核恐怖”,而地下核走私网络的曝光表明这种可能无法排除。在核扩散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如果美俄等核大国依然维持庞大核武库,并提升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他们就欠缺阻止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的“道义优势”。存在核武器就存在扩散的可能,消除核扩散的根本途径在于彻底消除核武器。
无核世界不应仅仅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各国特别是美俄应该通过全面的考虑、审慎的行动使之成为现实的希望。这需要美俄在未来的核裁军谈判中深度削减两国庞大的核武库,这种削减不仅要包括战略核武器的裁减,也应该包括战术核武器的裁减;不仅包括核弹头的裁减,也应包括运载工具的裁减,并以条约的形式、可核查的方式实现不可逆的核裁军。不仅如此,拥有超强常规军备能力的美国和较强军备能力的俄罗斯亦应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将核武器的使用严格限定为防御性的、最后的手段,它只能用于核报复,而非其他目的。同时,无核国家也有权力获得有核国家,特别是美俄不对它们使用或者威胁使用核武器的安全保证,这也是有核国家的“道德责任”。
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的核裁军进程中,导弹防御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后,其导弹防御能力的发展理论上已经不受任何约束,这是影响相关国家核裁军政策立场的重要变数。美国的导弹防御能力目前对拥有庞大核武库的俄罗斯尚不具有现实性威胁,却影响拥有少量核武器国家的威慑可信性;随着美俄深度裁减核武库,美国的导弹防御能力也将影响俄罗斯核威慑的有效性。如果美国在导弹防御问题上不受约束,攻防关系不能理顺,核裁军进程能走多远并不乐观。二十多年前,里根总统和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在雷克雅未克会晤的时候,两国几近达成完全消除核武器的共识,而恰恰是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让这个共识擦肩而过。走向无核世界不应以其他国家的安全遭受减损为代价。
无核世界虽然不能在短期内从理想走向现实,但核裁军的呼吁至少可以重启核裁军的进程、重建各国对防扩散的信心,因而是值得期待的。(作者樊吉社为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