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5月7日社论:我们需要大学排名榜吗?如果需要,什么样的机构有这个资格做这个事情,我们又拿什么标准来对高校的质量进行评判呢?
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决定了排名是否能赢得信任。
然而,本周媒体暴露出来的成都理工大学花钱买排名的新闻暴露出了大学和所谓的排名机构之间玩弄的猫腻,这使得大学排名榜的必要性和标准成为热点问题。
调查显示,“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相关负责人在决定大学排名时对该大学没有进行实事求是的评判,他甚至无法说出自己是在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大学的优劣。
此事被曝光后,教育部当天就迅速做出反应,表示教育部不赞成、不支持大学排行榜,坚决反对借此向高校拉赞助,坚决制止类似的贿赂行为。
显而易见的是,拉赞助肯定会使大学和课题组产生利益冲突;也必然会对课题组在决定大学排名时的客观公正性产生影响。
然而,让人觉得可笑和感到悲哀的是,这个课题组已经做了好几年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了,很多人也已经想当然的认为这个每年都发布的大学排行榜是很权威的。
从教育部的声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课题组和教育部是没有任何关系。可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年以来教育部一直都对这样一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却很容易被认为是在教育部门管辖下的课题组和它的大学排行榜不管不问?
如果公众在这些年里一直是被这个排行榜蒙蔽还有情可原,那么教育部却不应该不关心。
而那些通过花钱买排名的高校的决策者们同样也应该受到惩罚。
我们还急需进一步的调查来弄清楚这个课题组是如何运作的:发起人的背景是什么?他是如何能够说服这些大学来花钱买排名的?
那些拒绝了课题组赞助要求的高校透露出来的信息已经足够说明课题组的真正动机。
如果这个课题组的做法的确称得上是贿赂的话,那我们就要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一种做法是怎么能够存在那么长时间而不被揭露出来的?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事实上比惩罚索贿者更重要。
这些索贿者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给了他们空间。如果教育部能在这样的排行榜初次发布的时候就能站出来对它的权威性进行质疑和查验的话,就不会有那些高校被骗,也不会使公众被愚弄这么长时间;如果有任何一个高校能对这个课题组的背景和资质进行查证和揭发的话,这样的贿赂也就不会得以继续了。(中国日报评论员 朱渊 编译/编辑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