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6月16日评论版头条:近年来,中拉关系处于上升时期,发展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中拉关系经过多年的累积发展,尤其与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大国的关系正逐步由双边向全球层次上迈进。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中,中国和拉美等新型经济体的影响举足轻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中拉的利益交融点增多,无论是深化双边关系,还是全球议题中的多边合作,中拉关系的发展都处于新的历史起点。
第一,西半球地区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已成为拉美对外关系多元化的重要战略选择。实际上,拉美分享到了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增量收益”,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使它有了更多的战略选择,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俄罗斯努力重返拉美,恢复其传统影响,印度、伊朗以也正积极发展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在拉美的影响力有所下降,拉美也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奥巴马执政后,美拉关系还处于“调试过程”。欧盟因未能关切拉美的利益诉求,与拉美的关系也进展缓慢。
从拉美内部来看,拉美的亚太意识增强,其贸易格局日益倾向于亚太,尤其倾向于中国。2009年前4个月,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巴西的最大贸易伙伴。一些拉美国家希望提升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以摆脱对美国和欧洲的过度依赖。
第二,在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中拉的共同利益诉求增多。在恢复世界经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等诸多新的多边政策领域,中拉怀有诸多共识。面对此次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拉双方有着共同利益诉求。为增加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代表性和表决权,中国和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经济大国可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四国”“G8+5”框架内积极磋商,推动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第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拉经济复苏可实现良性互动。从中短期内看,尽管全球经济低迷使得中拉贸易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但冲击相对有限。欧美陷入深度衰退,难以担当拉动拉美经济增长重任。中拉贸易的互补性和中国对拉美投资实力的增强都可有助于推动中拉经济复苏的良性互动。
目前,中拉经贸关系形成了“贸易和投资并重,以援助促进合作,注重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基本格局。值得一提的是,中拉金融合作正成为中拉关系中的新亮点。当前,中拉金融合作正在转型,由传统的优惠贷款贸易开始转向资源开发型、贸易推动型、基础设施建设型等多种金融合作形式展开。
然而,中拉关系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双方相距遥远,加之文化、语言和政治体制上的差异,都增加了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难度。就中拉关系的未来发展,以下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首先,谨防经贸摩擦政治化。当前拉美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拉经贸摩擦增多,可能为中拉关系带来不利影响。这需要中拉双方必须怀有深化经贸合作的政治意愿,并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实际上,拉美国家始终在对华关系中以追求经济贸易合作的实际利益为重点。因此,中国可开展卓有成效的经济外交,以巩固和扩大双边关系。
其次,双方相互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与拉美在历史、文化、制度和传统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在一些问题上,双方的看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在人权、台湾和西藏等重大问题上,中国还应一贯最大限度地得到拉美国家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拉美国家政治局势具有多变性,不同倾向的政治力量和政治领导人频繁更替。可见,增进互相了解,保持高层政治互信,扩大政党交流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最后,美国仍在西半球国际体系的主导地位。中拉关系快速发展,引发了美国的种种疑虑。甚至有美国学者提出要“监督中国在拉美的行动”。虽然目前美国对中拉关系在西半球的宣传不再高调宣传“中国威胁论”,而是转向“中国伙伴论”,但是,美国依然高度关切中拉关系的进展。
上述因素并不是中拉关系发展的决定因素。应当强调的是,当前世界多极化发展进程加快,中拉都已认识到深化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望未来,从战略上提升中拉关系,不仅可以加强南南合作,而且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可以更好地维护中拉在国际格局变化中的利益。(作者为社科院拉美所助理研究员
孙洪波 编辑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