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18日社论:在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的大力倡导下,中小学课程中正式增加了民族团结教育课
民族团结课程不仅走进了教室,而且还将成为高考的必考内容。乌鲁木齐“7·5骚乱”事件后,教育领域内这一改革及时有效地满足了在公民中培养民族团结意识,普及民族历史知识的迫切需要。
民族问题敏感而复杂。从韶关暴力事件到乌鲁木齐骚乱事件,无不反映出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骚乱事件中散布谣言,旨在加剧民族间的误解和偏见,最终是要在不同信仰、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加深积怨,挑起冲突。
学校民族教育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7·5骚乱”事件后,人们反复重复的也是这一点。但走在乌鲁木齐街头,我们深刻体会到,民族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共融的局面得来不易,要维护稳定大局,不能仅依靠口号和宣传,要切实培养公民的民族团结意识,让每一个人成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抵御分裂反动势力的理性个体。
韶关到乌鲁木齐,万水千山。但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克服了时空距离,也放大了谣言的危害。以至于一条谣言就能够激化民族矛盾,激起民族冲突。在误解和民族感情的作用下,发生冲突的各民族都为对方打造了一副刻板印象——仿佛个别人的行为可以代表他身后的整个民族。不论是乌鲁木齐的汉族群众,还是当地的维族同胞,他们都成为少数分裂反动势力阴谋的受害者。一时间,维汉民族矛盾使原本亲如兄弟的同胞反目成仇。但随着骚乱真相大白于天下,民族间的偏见与仇视必将逐渐缓和并消失。新疆的稳定和谐符合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历史发展的潮流必定会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兄弟紧密团结在一起,捍卫国家完整,保卫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韶关暴力事件和乌鲁木齐骚乱用鲜血和生命证明培养民族团结意识,普及民族历史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空洞的说教宣传上。应当让每一个公民真正懂得,正是因为各民族和睦相处,才会有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才有今天安定团结的政治社会环境。每一名合格的公民都应当以包容友善的态度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在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上与本民族的差异。
乌鲁木齐骚乱事件的严重后果不断提醒我们,一旦安定和谐局面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不仅要理解各民族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更要学习如何培养并保持民族间的和睦。古语云:“讷于言而敏于行”。
当前民族问题的严峻形势和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解决民族问题要采取谨慎认真的态度,逐步培养公民的民族团结意识,让每个公民理解国家有关民族问题的政策法规,减少误解带来的种种偏见和矛盾。公民需要民族团结意识启蒙,青少年时代正是启蒙教育和意识培养的黄金时期。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意义重大,应该被当作一项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团结的长期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中国日报评论员 谭宏凯 编译 李洋 编辑 裴培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