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23日评论版文章:中国的强大和稳定符合一个和平世界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持全球力量平衡。但是,中国对来自国外知识的依靠无益于实现这一长远目标。因此,中国政府提出的将中国转变为创新型国家的代表了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国现有教育体制是否有助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呢?动员体制可以很好地抵御一场大规模流行病,但却无法培养出爱因斯坦或比尔·盖茨这样的人物。
怎样的人算是创新型人才呢?一个墨守成规、唯唯诺诺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自由和敏锐的思想,他们在学校或许并不算好学生,甚至有可能辍学或留级。他们通常特立独行,无拘无束,难以融入严格的社会等级结构中。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们的发展方向,尤其是他们的教育。这种局面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因为许多孩子大学毕业后,放弃所学专业,从事某些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中国教育体系的中心规则是记忆。只有博闻强记,才能厚积薄发。考试用来检验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不重视考查他们的思考能力。这样的教育体系培养出的学生更看重各式各样的文凭和证书,知识和思考对他们来说并无太大吸引。年轻人普遍认为工作和收入取决于他们学历的高低。但现代经济发展更需要善于思考,同时精深于某一领域的实践性人才。例如,那些具有商业管理经验的人再去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规模和影响上可以称为前无古人,但就其增长方式而言,并非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指资源利用率低下和严重的污染,更反映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缺少实际的竞争能力、技术手段落后,普遍缺少对细节问题的重视。
中国的建设和生产活动好像更多是为眼前服务。曾经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杰出贡献技术工人群体正逐渐萎缩,他们在各自领域内既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又有先进独到的技术手段,是目前中国各行业最为短缺的人力资源。任何一个现代国家要保持长久的繁荣和发展都离不开技术工人的支持。他们不仅善于建设和制造,而且可以妥善修理和维护制造和建设成果。尽管劳动部正在为某些行业的技术工人设计资格证书培训课程,但是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及认证体系。
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技术工人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相当一部分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而且在长远看来还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因为许多小有成就的技术工人在完成最初的资本积累后完全有条件开办属于自己的小公司,雇佣其他刚刚进入就业市场的技术工人。那些经营得当的小公司很可能发展大中型企业。这样的商业资本发展模式在瑞士、德国和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司空见惯。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改变数百万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和管理者必须学习将年轻人看作他们的合作伙伴,而非对自己的权威挑战。教师应当鼓励年轻人独立思考。
如果数以亿计的中国年轻一代能学会独立地思考、决策、质疑,敢于提出不同意见,那么这个国家将迎来一场蔚为壮观的大发现,新方法、新产品层出不穷。一个开明的政府必定敢于接受这样的挑战,迈出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毕竟,方向比速度更重要。(作者为瑞士学者 哥特哈德·福里克 编译 李洋 编辑 裴培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