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8月5日评论版头条:2009年注定是中澳关系的多事之秋,从2月份中铝收购力拓案开始,有关中国的重大新闻几乎每月都会出现在澳媒体头条。进入7月,接连发生的力拓员工窃密案、墨尔本电影节事件更是由单纯的媒体热炒上升到两国频繁交涉的外交层次。这不禁开始让人疑惑,中澳关系究竟怎么了?
中国说“不”
与之前仅局限于媒体炒作,没有太多实际行动相比,中国在“力拓间谍案”和“墨尔本电影节事件”上的表现似乎有点异乎寻常的“高调”,让看惯中国一再忍让的澳大利亚民众吃不消,也让自认为对中国有所了解的总理陆克文难以下台。但细细追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两件事其实都在挑战中国利益的底线,在这一点上,中国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退让的。
中澳利益交汇点主要在经贸关系上,而其中有关资源的方面则是重中之重。巨大的发展潜力决定了中国对长期稳定而又低价的资源供应的依赖,海外收购、铁矿石谈判是其满足需要的两个主要途径。对象国政治疑忌加之自身原因,中国企业“走出去”之路并不平坦,对此中国也不会有过多奢望。但就铁矿石谈判而言,作为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理应拥有一定话语权。可连续几年的长协价格谈判,结果却每每以中国的全线溃败告终。即便在今年形势于中国有利的情况下,谈判依旧陷入胶着。是到整顿铁矿石市场的时候了,于是政府痛下决心彻查铁矿石谈判交易内幕,便牵出了力拓“间谍”、中钢企“内鬼”等,希望以儆效尤。中国政府对胡士泰等人的侦查只限于个人层次,并未上升到企业层次,更一再表示这纯属司法个案,想必也是考虑到澳大利亚的感受。这个时候,澳政府发表强硬表态,将其政治化,难免会有反应过度,干涉中国司法独立之嫌。
如果说力拓员工窃密案一定程度上还具有中澳特性的话,墨尔本电影节案反映的情况则更具普遍性——中国不能容忍任何触犯主权统一的言行。民族和睦、国家统一是中国政府和民众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热比娅已被中国政府定性为“疆独”恐怖分裂势力头目,有证据显示其煽动、策划、指挥了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在死难者尸骨未寒之时,澳却执意展映热比娅纪录片,并允许其访澳,着实伤害了中国民众的感情,也触犯到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于情于理皆不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导演退出、外交严正交涉等自然是再合理不过的反应。
大势未去
“力拓间谍案”被澳媒称为陆克文上任以来面临的最大外交挑战,与之前的“顺风顺水”相比,中国在这一案件上并没有给陆克文足够的“面子”。随之而来的“墨尔本电影节事件”,更开始让人对中澳关系的前景生疑。但种种的不愉快并不能掩盖中澳彼此需要的现实。
经济的巨大互补性将中澳两国紧密相连。中国高速发展的工业为澳创造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而澳丰富的资源储备也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资源保障。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更让澳民众清晰的认识到了中国的重要。就连一直攻击陆克文“亲华”的反对党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对澳经济的至关重要。经济的巨大互补性以往成就了中澳关系的良好健康发展,以后还将继续支撑两国关系向前迈进。
在国际舞台上中澳相互倚重。陆克文上台以后就确立了“全面融入亚洲”的外交政策,而中国则更是其亚洲外交的重心。陆寄希望于在国际舞台上,借重日益崛起的中国提升自身地位,在国际问题上寻求中国支持,以发挥其“有创造性的中等强国”作用。而中国则希望澳真正成为“最了解中国的西方国家”,成为中国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典范。
有鉴于此,长期形成的中澳关系向好大势并不会被轻易改变。
近半年多来,澳反华情绪有所抬头,中澳关系频现杂音,有政治争斗的原因,有意识形态的分歧,亦有媒体的恶意炒作。本来为陆克文上台、执政加分的“知华”理念一时间成了反对党攻击的靶子。可以理解谋求连任的陆克文为与中国撇清关系争取选民的急迫。
但是中澳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一味迎合些许媒体的言论并不是长久之计。成熟健康的双边关系建立在充分尊重双方关切和利益的基础上,需要冷静、审慎的态度处理分歧或异议,适时、合理的引导媒体和民众。在触及到对方底线之时,应三思而行。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或许是陆克文正在面临的最大考验。(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者 郭春梅 编辑 裴培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