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5日评论版头条:近一个时期以来,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变动越来越突出。美俄关系改善,欧俄关系回暖,日美矛盾凸显,美印关系提升,中美关系高开高走,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迎来更大机遇,中欧关系在实现稳定之后谋求更大进展,如此种种变化使人感到大国关系正在经历不同以往的大幅度调整。仔细深究,这种大国战略关系的加速重组正是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深入发酵,进而导致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加速展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仔细深究,这种变化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首先,引发这轮大国关系重组的首要原因是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基于美国软硬实力遭到削弱、国际地位明显下降的新现实,在国内实施一系列新政的同时,对外力图充分发挥美国的“巧实力”,改善与各类国家的关系,推行“多伙伴计划”,重振美国在全世界的领导地位。就像布什政府当年奉行单边主义导致大国关系持续紧张一样,如今奥巴马政府奉行多边变化主义则调动其他大国纷纷调整对美政策,进而使整个大国关系变得比较缓和。在这个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年初美国副总统拜登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首次全面阐述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战略,使美俄关系“危险的漂移”得以停止,拉开了双方开启改善关系的“红按钮”的帷幕。
其次,共同应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挑战越来越成为推动大国加强合作的新的粘合剂。在全球化进程持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越来越深,彼此作为同呼吸、共命运的利害共同体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面对金融危机、核扩散、气候变化、粮食危机、恐怖主义、大规模传染病、海盗等威胁越来越大的全球性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否独善其身,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即便她是最强大的美国。正是出于应对威胁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的这种共同需求,世界主要大国作为加强全球治理的重要责任承担者,纷纷展开合作。20国集团协力反危机和反萧条,充分展示大国合作的意愿和力量。美俄在核裁军与防扩散方面展开合作,双方将达成新的削减战略武器的条约。美欧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推进低碳经济方面的分歧明显缩小。中美、美印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开发清洁能源等方面展开合作。中欧就刺激世界经济增长的“退出战略”问题达成共识。
第三,在这一轮大国关系的重组中,看似错综复杂和纷纷扰扰的变化,其实有一条比较清晰的主线,那就是传统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增加对新兴大国的借重,推动新兴大国在国际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根本目的还是确保西方传统大国在现有的乃至未来新的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不被根本颠覆。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实力地位下滑、发展模式遭受质疑、对国际事务的操控能力减弱的结果,更是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印巴西等大国整体实力上升、联合态势走强、发展模式影响增大的结果。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和确保自身利益在国际体系转换过程中免受重大损失,转而主动让新兴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增资扩股,调整权力结构,增加新兴大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正是这种转变的重要体现。其中,中美分别作为新兴大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两国关系一年的突出变化既是新兴大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两大板块关系变化的缩影,更是牵动新一轮大国关系重组的主线中的主线。
第四,新一轮大国关系的这种重组在多个层面同时展开。从全球范围看,有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之间关系的重塑,有中美欧和中美俄等大三角关系朝着更加平衡方向的变化;从半球范围看,有北半球美国与欧盟、日本等传统盟友之间的分化,有南半球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之间的既合作更竞争;从地区范围看,有美欧俄新跨大西洋关系和欧洲安全框架的重建,有中美日印澳围绕亚太新格局的角逐。这些层面的战略关系变化并行交织,使整个大国关系呈现越来越多的新气象。竞争与合作都在加强,竞争是和平的、有克制的竞争,合作是务实的、追求双赢的合作,多方互动彼此牵制变得越来越突出。美国与俄罗斯在格鲁吉亚战争之后没有走向武装对峙,中印面对领土争端有所升温的局面更多地寻求对话交流而非冲突,美日分歧突出但都避免过度表面化,美国在推进对华关系的同时安抚日本和印度以减少反弹,G2概念的提出和中美关系高开高走致使其他大国感到被边缘化,进而调整对美和对华关系。
这些新气象和新特点才刚刚开始,如果能够继续发展,并且不断扩大和得到巩固,不仅可能推动形成新的南北关系、南南关系框架,而且可能使整个大国关系形成一个全新的友好竞争的框架,给世界的全面转型提供一个总体稳定的战略环境。而这种局面的最终到来,则有赖于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国家真正顺应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从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安全的角度,用非零和、双赢、和谐的思维和理念,刷新各自的战略和政策,理性看待和处理彼此的利益划分和利益博弈,尤其是更加审慎地处理彼此的矛盾分歧和现实利益争端。(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博士 高祖贵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