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6日评论版文章: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全球最大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拉响了起航的汽笛。这个庞大的自由贸易区包括中国和东盟10国,覆盖了19亿人口,接近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贸易额4.5万亿美元。自贸区建成启动后,中国与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六个东盟成员国间,将有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将从目前的9.8%降至0.1%,上述东盟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至0.6%。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四个东盟新成员将在2015年对90%的中国产品实现零关税的目标。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的时候,看到这个消息的确有着颇不寻常的意义。2009年的世界经济经历了从哀鸿遍野、极端绝望到信心稍增、乍暖还寒的跌宕起伏。在来势凶猛的飓风般的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世界各国均使出浑身解数以求自保。除了苦练“去杠杆化”、出台经济刺激计划、重组金融系统等“内功”外,还纷纷祭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宝,高筑贸易壁垒,甚至以邻为壑。曾经把自由贸易奉为神圣经济戒律的国家却在往经济威权主义的边缘蜕化。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并且情况还有继续恶化之虞。中国的出口产品从钢管、轮胎、太阳能产品到鞋子、狗粮都均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阻击。
然而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恰在此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来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无疑会为双方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直接利益。实际上,自2005年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实施以来,中国已从东盟第6大贸易伙伴上升为第3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至2008年年均增长24.2%。可以预见,随着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关系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时也会给双方人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几年前泰国进口的火龙果还是价格高昂的高档水果,而今随着其几元钱一斤的价格,早已飞入中国寻常百姓家。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增长模式的转变,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互补性也越来越强。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木材、铁矿石、天然橡胶、棕榈油以及热带水果等也恰是东盟各国的外贸强项。而东盟也可以承接中国发展升级所带来的产业转移,现在珠三角纺织等行业的工厂已经开始往越南、柬埔寨等国转移。
这缕来自东方的和煦春风除了可以抵御来自西方的严寒以外,更加增强了中国和东盟应对危机、提振经济的信心。此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已经建成的重要自由贸易区,都由发达国家主导,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等。而中国-东盟自贸区内除新加坡外,都是发展中国家,单从这一点看,自贸区如果可以成功运作,也具有非凡的意义。世界经济体系或许可改变以往那种“核心-外围”的不均衡结构。
当然,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内部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让它注定要经受政治和经济风雨的洗礼才可以成熟起来。为此,首先要面对的是“傲慢与偏见”。对中国来说,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大国,必须放下身段,平等待人。在勇于担当大国责任的同时,以伙伴的心态处理与东盟的关系。而对东盟各国来说,则要避免杯弓蛇影,克服各种无根据的猜忌和偏见。警惕部分政客在维护国家利益的画皮下潜藏狭隘民族主义和“中国威胁论”的魔障。另一个不确定性可能会来自区域之外,而且也往往超越经济因素。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总有那么一些顽固不化的花岗石脑袋偏执地把中国经济政治影响力的和平增长和自然发展塑造成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并挖空心思地煽风点火,塑造他们的“风车敌人”。中国-东盟自贸区不排除会成为他们下一个炒作的对象。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中国和东盟双方只要诚心合作、携手共进,自贸区这艘刚刚启程的“东方之舟”一定会像电影《2012》里的方舟一样,承载着人们的期待与希望,在波诡云谲的世界经济海洋中破浪远航。(作者为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 郑安光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