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 英文《中国日报》1月8日评论文章:两个月前,读到《中国日报》上一篇文章,觉得很有意思。说的是在北京外籍群体中,家庭教育越来越受欢迎。我有两个儿子,一个2年级,另一个马上就要上托儿所。去年,老大1年级成绩很糟,我和爱人当时真想让他退学,在家接受家庭教育。尽管我们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越来越多的外籍父母也都考虑过在家自己教育孩子,原因有二,国际学校学费高昂,此外,就近可选择的学校极为有限。
过去几年,中国大城市的国际学校发展很快。因外交及商务工作原因来华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这一逐渐壮大的外籍群体收入较高,支撑着国际学校的发展。最近十年,平均每年北京都会建立一所新国际学校。原有学校也在不断扩建校园,扩大办学规模。但并不是所有在华外籍家庭都有高收入。教育收费高昂,很多收入有限的外国人在教育子女方面选择十分有限。英语国际学校尤其昂贵。小学学费几乎相当于我老家英国顶级小学学费的一半,与牛津大学这样的世界名牌大学学费相仿。这些国际学校通常没有赞助,必然提高学费。国际学校创建之初,基础设施建设和招揽国际型教育人才需要大量启动资金。有时,你甚至觉得有必要在这一领域进行一次竞争调查,仿佛国际学校背后有一个垄断组织统一定价,垄断着这个市场。学费当然只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交通费、午餐费、资本税、注册费和押金,所有这些费用都需要提前支付。这两年的经济危机和市场萎靡让原本严格的收费制度变得有些松动。尤其当你不只有一个小孩的时候,教育花费依然很高。
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那就是教学质量。我不想以偏概全,但一部分学校并不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没有操场、计算机房,更不用说礼堂了。设施还在其次,最要命的教学质量低下。与其他语言的国际学校相比,英语国际学校面临的困难最大。为了保证收入,这些学校需要吸引更多母语不是英语的学生。这些学生很难与说英语的学生融合到一起。这样一来,初级教育过度重视语言,忽略了诸如书写和算术等基本功的训练。
此外,所有国际学校都会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变更频繁。有些学生来上一两年学,然后就去其他国家或回国了。国际学校不像外籍学生本国小学那样负责,它们一般不会对学生每学年的学业都有清楚的记录和跟踪。我就认识一个男孩,一直在国际学校接受教育,9岁依然不会读写。此前几个心理学家都诊断他有学习障碍,只有最后一位意识到,他是被糟糕的教育毁了。这个孩子回国后,还要很长时间才能跟上同龄人。学校缺少责任感,往往让学生玩得很开心(课业不多,也没什么批评),就此忽视培养孩子的许多技能。
如果国际学校不再那么唯利是图,重视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金融危机或许是推动它们改进的一个契机。首先,如果你想降低成本,同时保证高质量师资,那么就应当花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培养中国老师,为他们提供从录用到培训的完整职业发展体系。第二,清楚地了解你要教授的课程,对学生一学年内能够取得的进展有明确预期,汇总课程评价及学生学业情况,作为学生转入其他学校时的重要参考。这样一来,下一所接收学校就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缺点和需要。第三,缴费体系和制度应当更加灵活,对那些无法一次付清所有费用的父母可以采用月付形式,免除资本税。尽管有些学校迫于经营压力已经采取了这些措施吸引生源,但这些做法无损于学校利益,还为学生家长提供方便,值得长期推广。此外,学校还应考虑在半天之内完成高质量的教学。如果施教得当,四小时可以传授孩子很多知识和技能。
我儿子目前就读的学校是北京最好的国际学校之一。这所学校实行四小时教学制,收费也比许多国际学校低很多。我觉得他现在一个月学到的东西比去年全年学到的都多。与北京的许多事情一样,高收费并不必然代表着高质量。(作者为在北京工作的外籍顾问 格雷森·克拉克 Grayson Clarke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