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15日评论版文章:中国一流考古学家充满信心地表示,河南安阳出土的墓穴主人的确为曹操(155-220)——东汉(公元前25-220)丞相,大军阀。
这一重大发现立刻跻身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六大考古新发现”之列。
社科院派出一流的考古学家前往墓穴所在地,核实河南省考古队这一考古成果。专家表示,他们已经有进一步的证据证明:这个墓的确就是曹操墓。不过,他们到目前为止都非常低调,宣称目前只是有了“初步证据”而已。
他们的谨小慎微,在周四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可见一斑,会上就近几周公众提出的质疑进行了公开作答。我们甚至可以觉察到:考古专家们也许太过追求精确了,没有放过此次发掘的任何细节。
不过,我们非常赞赏专家们这次的处理方式,这一事件毕竟争议性非常巨大。我们相信,这种方式不仅对促进学术界与社会公众良性互动具有指导意义,也给我们这些公众当中的外行带来些许启示。
要不是因为有文学经典《三国演义》,普通人一般不会关心曹操这个人。要不是因为与曹操这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沾边,很少会有人去关心此次考古学家的发现。
在三国时期(公元前 220-280),曹操帮助建立了实力最强也最为繁荣的国家,他的杰出军事、政治才能也为世人所铭记。
不过,曹操一生毁誉参半,但他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谜,其中他的墓也是一个谜。因此,世人对其墓穴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猜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考古专业圈外,反对声是最大的。我们听到有文物收藏者以及古典文学研究者指责考古专家们所做的推断。
与此同时,质疑的对象也不仅限于出土证据的真伪。在互联网上,有网民怀疑此次事件背后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曹操实在是太有名了,他的墓想不吸引游客来都不行。
我们也看到,学者们对于民间不负责任的言论感到了不适。但是,考虑到公众对于公共机构缺乏信心,以及以前那些所谓的“权威可靠消息”,出现这样的质疑声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很高兴考古学家能和我们站在同一个立场上。
我们喜欢他们的治学方式。他们选择了与大众沟通交流,而非将自己的判断硬生生地强加给自己的听众。
这些考古学家向公众不厌其烦地解释这一技术含量很高的成果,的确值得敬佩和肯定。他们不仅向公众提供证据,还详细讲解他们是如何开展实地工作的。
而且,他们没有指责批评人士的物质,而是主动把责任担过来,说他们自己没能够向关心的公众提供充分的信息。
此外,他们还给反对的声音以足够的空间:他们说,目前得出的结论并非最终结果。做学问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现在,这个曹操墓是真是假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我们更希望看到后来人能够学习这样的一个好榜样。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0-01/15/content_9324529.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评论员 谭宏凯 编译 张陨璧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