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28日专栏文章:在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时,有一天,我没去主会场,而是参加了 “气候变化质疑者”的分论坛。
发言者从政治、经济以及科学等各个角度,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报告进行批驳。
有些发言人的讲话并不靠谱。例如,有人说当前国际应对全球变暖的运动会导致世界走向某种“能源专制。”另一位发言者甚至放了一段视频, 说“能源警察”将如何闯入美国郊区的家庭,拔掉家用电器插销,甚至搬走微波炉烤箱,电视以及其它家用电器。
没等上午的会结束,我就离开了。我觉得大多数的发言者在对待气候变化这件事上,都太情绪化,政治化了。
不过,弗雷德·辛格博士的演说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他是大气物理学家,也是第一任美国气象卫星服务中心的主任,他以自己的研究数据质疑IPCC的结论。
在后来的几天里,我和一些科学家,包括IPCC主席帕乔里都谈过,问他们对辛格博士数据的看法。所有这些科学家都对他的争论不屑一顾,说IPCC的结论是无可争议的:“整个气候系统在变暖是很明确的。 ”
我相信IPCC报告,因为它归纳总结了4000多位科学家所作的研究。不过我也还是有所保留。 就说一点吧,这份报告几乎把中国研究人员的数据排斥在外, 而且还说IPCC之所以拒用中国数据,是因为中国的研究没有经过洋同行的审查,科学证据不足。
中国足够大,她的疆土跨越了几个气候带,包括世界屋脊。这让我真的很好奇,中国的数据会给IPCC的结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有好几位中国科学家在读了IPCC的报告后,认为报告中关于全球温度变化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可能有些夸大其词。
环境科学家,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和他的课题组在去年12月出版的《中国科学》D辑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的论文,指出如果以冰河期结束后的1万年为考察对象,看不出现在的气候有什么不正常。
丁仲礼院士的论文指出,IPCC提出的结论实际上是“减排话语下的陷阱”,为发达国家设计了比发展中国家多数倍的未来人均排放权,其结果是要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加大富国与贫国的差距。
一系列关于“气候门”的丑闻给人更多的理由来质疑IPCC的研究结果。
去年11月, 电脑黑客揭露出一些世界顶级科学家操纵数据,伪造科学流程来支持他们有关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说法。
就在上周,IPCC正式承认,其2007年发表的气候变化第4次评估报告中存在重大“失误”,喜马拉雅冰川将在2035年消失的结论严重违背事实。
而在周末,媒体又披露出IPCC曲解了一份没有公开出版的报告。 这份报告主要是研究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增加的关系。报告作者罗伯特·穆里乌德博士明确地讲了相反的意思:“我们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在全球气温上升与灾害减少在统计学上的关系。” 穆里乌德博士不是气候学家,他是研究风险管理的专家。
我尤其感到困惑的是, IPCC的高官们竟然不把这些问题当回事。在接受BBC电视台采访时,IPCC副主席范伊佩尔塞勒轻描淡写地说这也就是个“是人都会犯的错误”。
中国古话说事不过三。可以错两次,但不会原谅第三次。如今IPCC已经犯了三次“人都会犯”的错误了,是不是科学家们也该认真审查审查他们的工作了?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1/28/content_9388523.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专栏作家 黎星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