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28日评论版文章:今年冬天,寒冷天气多次袭击中国和北半球的其他很多地区。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同时,很多人开始质疑全球变暖趋势的真实与否。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特殊的天气事件和长期的气候趋势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即使一个区域被强冷空气所控制,气温达到了几十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也不一定会因此而影响全球的长期趋势。该地区第二年可能会变得更暖,世界上另一个地方可能也会变暖,这样平均算来,寒潮对长期趋势的影响就消失了。当我们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至少100年以上的气温数据资料。
但是,全球温度的上升趋势可能不像某些科学家说的那样耸人听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多份报告认为全球温度到本世纪末会上升1.4到5.8摄氏度。
而我的估算要比IPCC报告中的悲观推测低很多。根据既有的资料推算,全球温度在本世纪最多只会上升0.6摄氏度,远远低于哥本哈根会议中讨论的2摄氏度控温目标。
这项估算值是基于1850年以来的中期温度数据和11世纪以来的长期数据。1850年以来,全球温度每百年增温0.44摄氏度。但是,增温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上升曲线,而是呈现上下浮动的波状。例如,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全球气候实际上是在变冷的。
悲观论的观点是根据最近30年的气温增高趋势而做出的预测。而这三十年,恰好是自然气候周期中的上升阶段。如果我们考虑更长时段内全球温度的上下起伏,从现在到2030年左右,将会是气候周期中的一个下降阶段,全球温度实际上有可能变低。
如果我们观察更长时段的气候史,例如从公元1000年以来的全球气温变化,就能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故事。过去1000多年的气温变化曲线,可以被分解为4个主要的周期,长度分别是194.6年,116年,62.5年和21.2年。这四个周期变化叠加出来的气候曲线,与迈克尔·曼(Michael Mann,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气候学教授,著名的“曲棍球”曲线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和其他气候专家提供的数据非常相似。因此,这一气候周期假说是有着坚实的经验证据支撑的。
这四个周期可能帮助我们理解最近几十年的气候变暖现象。在1998年左右,这四个周期都达到波峰值,这是千年一遇的罕见现象。因此,1998年前后若干年就成了有记载的气候史上最热的一段时间。通过自然周期率,可以很好的解释最近几十年的高温,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实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气候变化论支持者的另一个错误是把“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相提并论。我们当然承认在过去的30年里,全球气候正在变暖,也承认同时段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也在增加。但是,只能说两者“相关很好”,并不一定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造成了”全球变暖。如果我们在1980年栽一棵树,这棵树这三十年来也在不断长高,我们能说是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了这棵树的生长吗?
主流的气候变化论中,还有一些疑点有待解决。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而全球气温的升高则是上下起伏的。数据显示,二氧化碳浓度的迅速增加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根据曼和其他科学家的数据,全球气温升高的拐点是在19世纪50年代,整整早了一个世纪。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比上个世纪90年代增加了整整四倍,而这一时期的全球气温并没有增加,而是保持平稳。如果二氧化碳排放真的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元凶,我们如何解释这些矛盾之处?对于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对细节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而不是过于草率地提出结论。
现在,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化的观点已经统治了科学界、公共舆论和政治议题。我们为什么很难听到不同的声音?事实上,在科学界当中,有不同的声音存在。但是,支持气候变化论的主流学者,几乎垄断了话语权,而压制怀疑论者的不同意见。一篇论文如果对未来的气温变化给出很高的预测,那么就容易发表。一些夸大气候变化严重性的言论更容易吸引舆论的注意。相反,怀疑气候变化真实性的文章不是被压制,就是被忽略。在这个问题上,全球科学界的态度是不公正的。因此,无怪乎走投无路的气候怀疑论者利用哥本哈根会议前的“气候门”事件,来作为对主流学界的反击。
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气候门”的做法本身是不值得提倡的。尽管非主流的科学家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大家应该依然本着科学精神和主流科学家进行讨论。毕竟,大多数主流科学家都有很高素养,是讲道理的。非主流科学家还应该更多地让公众舆论倾听自己的声音。而科学界和公众也应该兼听则明,听取怀疑论者的观点和意见。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1/28/content_9388488.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专家 钱维宏教授 中国日报记者 马超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