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2月9日报道:从这周起,即将进入一年里我最喜欢的日子。但我之所以高兴,不是因为那些显而易见的理由,比如说我可以多喝两杯,多出去玩几次,多吃点好吃的,少做点工作。这些娱乐活动对于每天单调的生活来说是不错,但是让我开心的真正原因,是我可以过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国农历新年,可以体验到在一年中其他时间无法体验的纯正的中国文化。
我住在四川的一个小地方,那里的人们比较保守比较传统。但即使是这样,我在那里也能感受到浓烈的现代化气息,这从那里人们的穿着就可以看出来。
我到那儿的第一年,在郊外发现了一座寺庙。我从来没想到在如此现代化的地方,竟然有人相信佛教。但是有一天,我看到很多人来这座寺庙烧纸上香放鞭炮,围着舍利祈福。
这些就是我所仰慕的传统的中国新年。在每家每户,这种年味儿就更浓了,比如一道接着一道的菜,象征着一年从头到尾猪头肉、猪后座之类的。同时人们还上街放鞭炮、点灯笼。
在中国的其他城市,在世界文化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对于农历新年以及其他一些传统节日的情结已经渐渐淡漠,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圣诞节等洋节的狂热。
请注意,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一样。比如,其他国家也会庆祝中国的农历新年,中国也会庆祝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这很好。但中国不应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丧失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
除农历新年外,中国有很多节日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有些人都不再庆祝中国的农历新年了。这是中国人的一大损失。我在中国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舞龙和舞狮。在过去,年轻人都会聚在一起表演这些节目。但现在,你只能在偏远的村子里见到这些景象了。
甚至在我所居住的这座小城市都看不到舞龙和舞狮。我的家人朋友都说,年轻人不再喜欢舞龙舞狮了,他们得到的压岁钱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实在是微不足道。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玩他们的电脑,结果就是舞龙舞狮这样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符号从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出。很遗憾,许多时候我只能在东南亚以及欧洲一些华人聚集的地方才能看到舞龙舞狮。
文化符号的丧失有诸多原因。例如,个人主义的盛行,群体之间的关系日益松散,和年轻人对刺激新潮的生活的追求等。
然而传统文化非常重要。文化是一种身份,保持对自己独特文化身份的认同,意味着个体保持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社会自豪感和社会归属感。
我并不是说中国已经丧失自己的特色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在语言、饮食以及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但是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事物正在慢慢消失。
但是社会潮流在变,因而保持中国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找到新的方式来诠释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蕴。尤其是让在电脑前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地方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在推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如很多市民在元宵节前后都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演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的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改变。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利用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重新散发美感,使其在人们中间不断发扬、传承。(作者Paul Victor Borg是马耳他自由撰稿人 编译 刘江波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