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2月11日社论:本周二,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由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任主任,该委员会的设立凸显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此外,这一举措说明国内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亟需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近来,受三聚氰胺污染的乳制品改头换面又悄然入市,这在向我们敲响警钟:2008年,虽有乳品巨头三鹿破产、犯罪人员受审、主犯判刑,但整个食品行业因这起丑闻进行的“门户清理”做得并不彻底。
含三聚氰胺的奶粉,本应该早就被销毁了才对。但这些奶粉竟然留存了下来,而且又重新投入生产,可见我们这些生产厂商在追求经济利益方面是多么的“一丝不苟”,至于消费者的健康,他们是毫不关心的。这也告诉我们: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们不应忘记,曾几何时,三鹿的乳产品也曾是食品安全监督部门认定的免检产品。而三鹿奶粉案曝光之后,新修订的法规明确规定所有食品企业的乳制品都不得再享有此类特权。这就要求食品监督部门必须检查所有的乳制品,而消费者嘴里所喝的牛奶也应该是“放心奶”才是。
很可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10吨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从地处中国西北的陕西省销往南边的广东时,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具的质检报告显示“这批奶粉不含三聚氰胺”。
倘若所有的食品监管部门都忠实履行了职责,那么三聚氰胺“毒奶粉”的再度入市本该是没有半点可能的。很显然,有一部分负责食品安全监督的人对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只要对问题奶粉假装视而不见、甚至收受一点小贿赂,这些奶粉就可以畅行无阻。
对于这一新成立的、我国食品安全方面最高级别的政府组织,想要改革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绝非易事。仅仅通过颁布新法规或重申严格执行现有法规,是远远不够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去年7月1日生效,而关于政府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也早在2008年颁布出台。假如这些法规都已经得到严格执行,老百姓在吃东西时应该就会更放心了。(中国日报评论员 朱渊 编译 张陨璧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