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3月17日报道:“劳模”和“外籍人士”两个社会群体此前并没有交集。但五年一度的北京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今年首次推选“洋工作者”,让中国首都工作的11万外籍工作者得到了“受组织褒奖”的难得机会。
候选人不需要是共产党员,不需要是共青团员,甚至不需要是单位工会的成员。只要在京连续工作三年以上、贡献突出的外省市户籍和外籍劳动者都被纳入参评范畴,北京市总工会表示。
“并不是对北京经济收入或是GDP贡献越多,就越有可能当选。我们寻找的是能在所在领域起精神领袖、业务带头作用的在京工作者,无论他们是外籍工作者还是京外工作者。”北京市总工会经济技术部部长王永浩16日告诉记者。
至于有多少获奖名额能分配给在京外籍员工,北京市总工会尚无明确计划。但王永浩表示,外籍人士当选的可能性很大。
多年来,“劳动模范”逐渐成为各地政府努力打造的“形象工程”的一部分。在相对僵化的体制下,有些努力有时显得有些刻意,一些“劳模”不免沦为宣传工具,并未起到其激励社会的作用。
北京市政府希望,今年的新举措能产生不一般的影响。
吸纳在外地或外国工作的劳动者,体现了首都北京定位建设世界城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吸纳优秀的人才、增强城市活力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霍连明表示。
来自美国密歇根的柳素英是一位在北京工作了七年的演员兼编剧。她在北京的打拼让她实现了在中国首都创办一家“顽皮猴子”戏剧社的梦想。
柳素英用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她了解“劳模”这个概念对中国人的含义。多年以前,她的一位中国朋友的亲戚就获得了这个光荣称号。
“我现在才知道北京还在评选‘劳模’。我相信,‘劳模’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肯定还有着许多特殊的含义。我想如果我能被推选,这会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她谦虚地表示。
今年的评选还打破了保守争议的户籍限制。根据评选标准,外籍人士和非本市户籍,只要在京连续工作满三年以上的劳动者,就可以通过所在公司或单位,自我申请或者推荐申请。
本次申请将于3月20日截止。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metro/2010-03/17/content_9601494.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王雯 崔晓火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