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3月17日专栏文章:温家宝总理已经非常清楚地表述了人民币并不需要升值的原因,但美国方面依然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穷追不舍。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也跳出来对中国在汇率问题指手画脚。他的表现代表了美国政、商、学联合体发出的声音(这有点像冷战时期的军工联合体)。
人民币汇率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汇率之争是否会对商业运作产生实际影响呢?政治总是需要一批狂热的活跃分子通过纠集民众或对外界施压表现出强硬立场,尤其是在一场无人清楚起因的全球性危机中,政治意识总是通过狂热或强硬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当某个问题被政治化之后,人们就把全部的激情投入到毫无意义的争斗之中,根本不去考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强硬总比解决问题来得简单。不论人民币最终对美元的汇率如何变动,汇率之争,这场政治闹剧最终将以政治逻辑解释人民币所蕴含的政治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商人们如何看待2010年及以后的中国商机呢?如果人民币问题与所谓的最惠国待遇问题一样,成为今后每年必须讨论的政治议题,那么中国怎能孕育真正的商业力量?
正如许多商人担心的那样,中国将怎样避免重蹈日本覆辙呢?当年日本被迫使日元升值,催生了房地产泡沫,真正实体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人民币汇兑机制自由化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于现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到时,中国将如何从容应对呢?
经验教训确实可以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但绝不应该在过去的教训中固步自封,畏手畏脚。毫无疑问,人民币升值后,中国某些发达地区城市的房价将显得过于昂贵,尽管这些地方的房子就其配套服务水平而言,即使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现在也已经贵得离谱了。汇率危机将迫使房地产商更加关注提升服务水平,而不是只专注于不断地盖房子。
此外,如果中国内陆及西部地区想要吸引更多沿海发达地区的制造产业,就要努力降低当地房地产、资源和劳动力价格水平。位于长江中上游的重庆市目前正在这些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
幸运的是,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的工业化时代到来之前,就感受到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人民币缓慢升值甚或经历波动的过程中,中国地区发展差异将始终存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发展滞后。但差异化局面也为中国分散经济过热带来的诸多通胀因素提供了相对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有效释放通货膨胀压力,降低产生经济泡沫的可能。
因此,无论中美政府如何应对当前的货币政治,对投资者而言,一个拥有多元特征的大国总比一个经济模式单一的小国更具诱惑力。对于资产管理来说,一个拥有多极城市中心的国家必定比一个只有单极城市中心的国家更有市场价值。只要中国政府愿意学习适度保护,或者至少学会容纳中国商业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性,那么中国便不必过度担心来自外界的压力。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bizchina/2010-03/17/content_9602594.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专栏作家 张晓刚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