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3月18日报道:北京首次以市科委立项方式进行地震安全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日前,北京市地震局科技监测处负责人介绍,已初步完成对昌平区崔村镇香堂村和西城区金融街丰汇园小区两处“地震安全示范区”的项目建设工作。
据相关统计显示,崔村镇香堂村全村754户,共有村民1901人;金融街丰汇园现有居民1533户,常住人口4129人,流动人口485人。
记者在金融街丰汇园小区看到,小区内整整一面墙上都贴满了防震减灾的宣传材料,对当地居民面临紧急情况该如何避险有详细的指导说明。
在小区内部及附近,均有绿色的标志牌指示“应急避难场所”及“应急物资供应通道”等。距小区约100米处,有一处空旷场地被设置为应急避难场所,而相距不远的一处商场则成为发生紧急情况后的“应急物资供应处”。
据该项目负责人、北京地震局科技监测处处长兰从欣介绍,西城区地震局已与该商场签署了相关协议,如万一发生紧急情况,商场内部的物资可进行临时的供应和补给。
兰处长进一步介绍说,这次首批完成项目建设的两个示范区“各有各的特色”,昌平区崔村镇香堂村在组织中小学生进行应急疏散演练、地震知识培训宣传方面也具备自己的特色。
兰处长介绍说,“首都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项目的出炉背景,源于对我国及世界范围内曾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引发后果的反思总结和北京地区的地震活动构造背景。
“据统计,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80%的居民是通过自救和互助摆脱危险。在地震发生的最初时刻,社区内的邻里自救和互助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兰处长解释道。
她表示,社区作为一个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单元,在抗震救灾环节上能起到最基础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这一考虑,2008年10月,由市科委立项,投入项目资金180万,北京市地震局牵头,联合昌平区地震局、西城区地震局、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等单位开展了“首都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的项目工作。目前,两个示范区均已“达标”,将成为北京市首批重点示范区。
“虽然北京市民的素质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高,但从我们的工作经验来看,还是有些市民的防灾意识不够强,自救互救技能差距比较大,示范区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市民的防灾意识和救生技能。”兰处长介绍说。
她还表示,汶川地震后网上有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谣传北京会于某日某时发生地震,而这恰恰是缺乏地震科学知识的一种表现。”兰处长还建议道,市民应克服对地震的盲目恐惧心理。
据悉,目前北京已建设有33个规范的应急避难所,此外“地震安全示范区”的建设也将在首批成功验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metro/2010-03/18/content_9607721.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徐帆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