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3月19日报道:海关数据显示, 2月份我国外贸保持了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出口、进口同比分别增长45.2%、45.7%和44.7%。外贸数据的强劲反弹让不少人对未来信心满满。中国外贸总量激增是否就意味着贸易就此进入黄金增长轨道我们还需谨慎判断。出口数据表面靓丽,但未剔除两个重要的扰动因素:一个是春节落于不同年份带来的“错月效应”;另一个是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带来外部冲击导致的“低基数效应”。此外,从全球经济的复苏基础、供需结构、政策环境以及竞争博弈等因素看,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异常复杂,外贸的总体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难以大幅反弹。从目前情况分析,一方面,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缓慢复苏,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趋于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其中发达国家将增长1.3%,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增长5.1%。然而另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空间有限,美国2009财年财政赤字达到1.4万亿美元,是2008财年的3.1倍,赤字率高达10%,创二战以来新高,德、法等国财政赤字率均超过3%的控制目标,日本财政赤字率达到9.4%,各国基准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就业形势好转一般滞后于经济复苏,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可能继续恶化,消费和投资自主增长难有明显起色,新的产业投资周期尚未形成,经济潜在增长和工业生产远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主要经济体产能利用率降低趋势没有有效逆转。美欧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尽管比危机之初有小幅回升,但仍低于长期均值。2010年1月美国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为72.6%,比1972-2008年80.9%的历史平均水平低8.3个百分点。欧元区产能利用率为72.4%,也远低于长期均值,产出缺口依旧很大。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发达经济体自主性投资还很疲弱。2009年美国全年企业投资下滑17.9%,降幅创1942年以来新高。受此影响,全球供过于求的矛盾依旧突出,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回升。
——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虎年伊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并非随着新年的来临而退去,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农历新春至今,近一个月时间,我国出口的铜版纸、油井钻杆、服装、磷酸盐等产品相继遭到贸易救济调查。其实这也是必然,因为,此次严重经济危机导致经济部门结构变动, 使得工业化国家必须向实体经济复归,实现“再实体化、再实心化”,这进一步刺激了相关国家对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部门的保护倾向。在全球经济逐渐恢复的过程中,与中国贸易结构相似度很高的发展中国家一定会使出各种手段争夺有限的外部需求市场,贸易摩擦在所难免,这也是国际经济格局的一次被动调整。可以预期,未来两年到五年之内,中国将面对极为密集的各种贸易摩擦。中国出口势必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贸易壁垒将成为常态化。
近日奥巴马在2010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5年内美国贸易出口翻番的目标。他表示,美国政府一方面将代表企业在全球推广美国品牌,另一方面将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这表明中美贸易大战的序幕才刚刚拉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靠申诉,诉诸WTO等规则都无济于事,中国如何突破贸易壁垒的围剿,其根本还在于我国的战略调整和国家盈利模式的转型。
——新的金融风险在积聚,人民币汇率和外储在承压。新的风险包括欧洲主权债券的直接风险和汇率风险、出口萎缩以及经济增长放缓等间接风险。希腊债务危机引爆欧洲“债务炸弹”。2009年希腊政府赤字占GDP比例超过13%,爱尔兰2009年政府赤字占GDP比例约为10.75%,西班牙2009年政府赤字占GDP比例也超10%,位居欧元区赤字前三位。从目前来看,三国赤字危机似乎有向整个欧元区蔓延之势。不仅是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等几国财政赤字严重,财政状况相对较好的欧元区前两大经济体德国和法国2009财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分别高达5.5%和8.2%,远超《稳定与增长条约》规定的3%的上限,欧洲系统性债务危机恐一触即发,欧元前景令人堪忧。
随着发达国家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预计国际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大,我国外汇储备投资将面临更复杂的局面,同时由于利率、资本流动以及宏观经济前景的因素,境外资金流入我国境内的压力有可能再次加大。人民币一年期NDF也显示升值预期在增强。
此外,近来中美贸易摩擦陡然加剧,人民币迎来新一轮升值压力。美国总统奥巴马、金融大鳄索罗斯等纷纷谴责人民币汇率过低,甚至还怂恿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施压人民币尽快升值。由此、中美、中欧、欧美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大战也不可避免。这些都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密切关注各国汇率和利率政策变化对国际贸易形势和世界资金流向的影响,及时做好政策预案。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3/19/content_9611704.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国家信息中心 张茉楠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