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8日发表评论:临近4月15日,美国财政部即将向美国国会递交其年度报告。美国国内对中国升值人民币的压力不当提高。130名国会议员联名写信要求财政部将中国定性为货币操纵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也在其《纽约时报》专栏中两次撰文呼吁美国政府把中国告上世贸组织,如果中国不配合,更不惜与中国展开一场贸易战。还有其他一些人呼吁各国和美国一道向中国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
但美国财政部在其即将递交给国会的报告中并未将中国定为货币操纵国。原因何在?美国人深知其中厉害:美国财政部要想强迫中国升值人民币,最简单的办法是降低美国国债利率,或者干脆不再向中国出售国债。主动权在美国手里,之所以至今尚未采取以上行动,是因为美国并非真正愿意强迫人民币升值。
让我们看一下其中的奥妙。为了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中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购买大量美元。但这就意味着,中国同样需要在国内发行大量人民币,如果不加限制,必定导致通货膨胀。事实上,中央银行发行了大量计息国债,以控制过量的货币供应。现在,如果美国财政部将其国债利率降低到中国计息国债利率水平之下,中国中央银行将面临巨额损失,或许会被迫停止购买美元。停止向中国出售国债也会达到同样的目的,而且效果将更加直接。
事实上,停止向中国出售国债还会为美国带来其他好处。首先,正如克鲁格曼所言,这将阻止中国储蓄压低美国国内需求。其次,这样做还会帮助美国政府控制本已高昂的政府债务赤字。第三,这样做还可以避免克鲁格曼叫嚣的贸易战,毕竟贸易战中根本没有赢家。但一个不容回避的障碍是,美国财政部需要利息低廉的中国储蓄来资助许多迫切需要投资的国内事业,如医疗改革等,克鲁格曼注定会对此持赞同态度。
看上去,美国国内有些人好像鱼和熊掌哪个都舍不得放,既要人民币升值,又要中国继续提供廉价货币资源。但对中国而言,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是毫无可能的。一个更加严重问题是,即使中国就范,升值人民币真的可以帮助美国经济摆脱贸易逆差吗?未必!至少适度升值恐难让美国人如愿。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人民币按照名义价值计算,对美元升值幅度达到21%,但中国对美国出口依然在增长,贸易盈余从2005年的1000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0亿美元。再来一次大幅升值,比如有些人建议的升值20%,可能会带来强烈的效果,但同时会彻底扼杀中国经济增长。2001年至2008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40%来自出口。
一个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因素是人民币只与美元挂钩,因此,如果人民币对其他货币价值偏低,那也注定是美元贬值后自动带来的后果。也就是说,如果美国真的想帮助其他国家,那么就不应当让美元贬值。这层关系其实表明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对世界整体经济的积极作用,人民币与美元固定汇率阻止了美元的大幅贬值。贬值美元是美国政府调整经济形式的自然选择,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国也曾这样做过,但贬值美元从本质上讲是以其他国家的损失为代价,保全本国经济。
所以,此番对人民币施压,其他国家未必愿意与美国一道。尤其是欧盟各国目前急需解决自身的贸易失衡问题。尽管德国拥有大量经常性账户盈余,但其他国家均面临巨额财政赤字。目前有关挽救希腊经济的争论就凸显了欧盟内部的分歧。克鲁格曼呼吁美国政府与中国开打一场贸易战,因为他坚信,中国会适时而退,美国肯定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位诺贝尔奖得主或许过分自信于自己对中国的了解(或者说无知)了。他完全不了解中国在对抗外来侵犯时的决心及届时可调动的资源。从纯学术的角度来说,克鲁格曼忽视了社会科学的一条基本准则:当面对冲突性问题时,要同时考虑各方因素,不能偏废。
人民币汇率问题完全是中国国内问题。长期经济增长完全可以与短期的宏观经济稳定协调好。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性证据表明,将本国货币与世界主要货币挂钩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对稳定的货币环境,加快发展中国家内部产业结构转型。但是,与主要货币挂钩也会造成宏观经济领域内的重大问题。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权宜之计实则积累了债务,一旦操作不当,便会转变成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定时炸弹。
要协调好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宏观经济稳定,理性的方法是采取可控汇率浮动机制,允许人民币逐步升值,同时必须将中美单位产品成本差距作为升值参考基准。死守固定汇率代价高昂,同时也会使中国陷入同时面对多个国家的被动局面。逐步适度升值并不是对外示弱的表现,这样做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要求。(作者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姚洋 编译 张旺斌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