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12日社论:上个月,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少有的逆差,但在未来,这仍然无法改变中国贸易长期保持顺差的基本走势。
不过,在淡化这一70个月以来首次逆差带来的影响时,决策层也需留意到:随着内需逐渐升温、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发动机”,进出口贸易总体形势在未来长期内将面临漫长的转型。
国家海关总署的统计数字证实了早前报道的说法:三月份,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全局性的赤字,贸易逆差额度高达72亿美元。
这一情况令很多人感到吃惊,许多人认为,中国的“三来”加工贸易规模相当之大,应该能够保证中国这一贸易顺差大国的地位。
乍一看来,此次三月份的贸易逆差应归结于二月份春节较为旺盛的出口形势,为了迎春节,国内很多出口企业赶着提前完成生产进度、发货装船出国。毕竟,从今年第一季度整体形势来看,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上涨了44.1%,达到6180亿美元,一季度整体仍然实现了14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但仔细研读近期的贸易数据就会发现:近期进出口额差距的拉大,主要是由于油品、生产原材料和汽车进口石头强劲造成的。
假如说油品、原材料的进口增加与国内外向型加工贸易的巨大需求有着密切联系,那么汽车进口的迅猛增长则纯粹是内需旺盛造成的。三月份,中国汽车进口额较去年同期增长多达240%,比今年前三个月增长159%。
出现这种由内需拉动的进口增势,说明中国也许正迫不及待想摆脱对“投资、出口拉动增长”模式的依赖。如果真是这样,决策层就不应把这个月的贸易逆差仅仅当作是短期现象来看了。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0-04/12/content_9713983.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社论 编译 张陨璧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