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15日评论版文章:为期两天的核安全峰会于4月1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落下帷幕。与会的47国领导人在峰会结束时发表了最后公报,承诺加强国际合作,确保国际核安全。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领导人首次就核安全召开多边对话。与会各国领导人就如何阻止浓缩铀、分离钚等核材料流入恐怖分子、犯罪组织以及其他非政府武装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
公报对与会的47个国家提出12项要求,呼吁与会各国为增进核安全展开长期而有效的合作,力争在4年内确保所有易流失核材料的安全。全球核安全不仅意味着对核能安全和平的利用,也意味着核武器能够掌握在那些理性的国家手中。除了丰富人类的能源供给,任何对于核技术的不恰当运用都可能为国际社会带来重大灾难。
自冷战以来,世界一直笼罩在核武器与核战争的阴云之下。在整个冷战阶段,核武器作为意识形态阵营的对立工具而存在,同时是几个核大国的安全特权。从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到1987年美国和前苏联签署《苏美两国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核威胁的确在一系列国际争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任何情况下,战略双方都会警惕核战争的爆发,并谨慎管理本国的核军备。
尽管冷战的结束大大改变了全球的核态势,但终未能扭转世界的核进程。作为核国家之一,中国为世界核裁军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并没有引来其他核国家的争相效仿,也未能促使他们在核武器的使用上真正做到理智和有限度。
核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核材料在世界各国及各领域迅速拓展,将世界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正在或准备建设他们自己的核设施。全球武器级浓缩铀总量已达50吨,加上其他核材料,足以制造12万颗原子弹。
据世界核能监察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统计,从1993年到2008年,核材料的偷窃、丢失事件多达1500余起。与此同时,核走私的数量也在增长。有专家推测,毁灭地球若干次的疑虑并非过分担忧。只不过,其执行者从一些大国变成了恐怖分子。截至目前,国际社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核武器监管体系。不少准核国家还没有对其核设施实行强制有效的保护措施。
自冷战结束以来,尽管核态势没有经历巨变,世界形势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冷战时期的安全观不同,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对缔造一个普遍安全的国际社会有着更高的呼声。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的安全已经不单是其边界以内的主权安全,全球人员、物资、财富的自由流动使各国的安全利益密切相连。拥有巨大杀伤力的核武器一旦落入恐怖分子手中,或者民用核设施发生意外,都会为整个世界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1986年,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放射云一直飘向欧洲,为整个欧洲大陆的环境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如今,尽管已经过去了20多年,提到这场意外,人们仍心有余悸。
长久以来生活在核威胁阴云之下的人们,一直期待有一天能将核威胁减到最小,乃至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彻底消除核武器。华盛顿峰会的确为这一进程开了个头,但仅仅通过一次核峰会就能在这一长期棘手的问题上达成全球共识的想法并不现实。
既然人类是核武器的缔造者,那么人类就有责任帮助世界摆脱核武器的威胁。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4/15/content_9731276.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为时评人 周庆安 编译 刘江波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