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20日报道:非常之时采取非常之策,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在国内经济振兴政策的推动下,顺利实现了保增长目标,但也带来传统产业产能进一步过剩、结构调整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减弱等问题。2010年,在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政策目标已然发生变化,应急之策已不再是主调,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重点,其中重中之重是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找到有投资潜力、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但能让我国经济发展提速,更能促使我国经济升级换代,从而向全球经济制高点迈进。
当今世界,一些主要国家为应对这场危机,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这预示着全球科技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重大发现和发明将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已经错失了四次发展科技的机遇。 而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其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三,在新一轮的科技和新型产业的竞争中,我们不能再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须密切关注和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有所作为,绝不能错过时间窗口。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经济的战略抉择,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规划和重点扶持,将有效带领中国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预见,2010年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出台的密集之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元年,大动员、大投入、大发展,理所应当,但同时也应严防一些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投机资本将这一“战略”作为“战术”,念歪经,走错路,干坏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绝非战术。
从目前来看,一些新兴产业还没有原创的技术,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新兴产业从短期来看,成本比较高,大家接受程度比较低。同时,新兴产业从技术研发到最终投产,其投入是非常大的,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不要寄希望于新兴产业短期内对结构调整有多大作用。现在应该多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选准方向,切忌炒作概念,空泛议论。
尽管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了雏形,但是要真正替代传统产业成为国家经济主导,仍有非常长的路要走。新兴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正面临两个难题:一是新兴产业选择标准难以模式化,二是新兴产业尚无实质性政策支持。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既要有紧迫感,还需要足够的耐心。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更要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变革。笔者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意:
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把建设创新型产业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在这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一定要突出自主创新,要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
必须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坚持自主创新外,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不能为了发展新兴产业而忽略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停留在加工生产环节。中国在传统加工产业方面有厚实的基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以起步于某些传统加工业,但不能停留在产业的加工生产环节。要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把产业的内涵外延做深、做透,加快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向国外延伸,逐步确立产业高端上的国际竞争优势。
从环境营造做起。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除了资金的投入支持,更重要的是体制上的创新突破。要加快推动科研人才、资金、技术、专利向企业转移,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培养鼓励创新、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充满激情的创新文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政府要加强对各类企业的服务,鼓励创新的良性竞争,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当然,金融也应提供积极支持,应全面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从而缓解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供给不足的矛盾。另外,应开辟专项资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计划,集中力量突破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4/20/content_9749991.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 (作者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胡少维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