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5月6日报道:由于北极地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对中国的直接且快速的影响,中国对北极的科学考察仍需不断深入开展,以加深对北极乃至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表示。
曲主任说为了加强北极科学考察的后勤支援保障能力,弥补仅有的一条极地考察船承担南北极考察任务的不足,中国正在计划建造新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在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同时,曲探宙也希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南北极事务,加强与南北极相关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自身极地科学考察研究的水平。
“我们将认真遵守南北极相关国际公约的规定,争取与维护我国极地领域的权益;在人口、资源、环境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的今天,南北极地区丰富的物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也必然引起我们的关注,”曲主任告诉记者。
今年2月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专家预测在2013年至2060年北极的浮冰将逐渐融化甚至完全融化,这将给世界各国带来经济,军事和环境的机遇。
北极冰融的加速使北极航道和北极丰富的海底资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北极航道被誉为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轴心航线,整体而言,北极航线虽然存在海冰问题,但仍可缩短航期,降低成本,以上海到德国汉堡间的航行距离途径北极航线要比途径苏伊士运河缩短约6400公里。
曲主任认为从航运角度,中国没有必要去造一个船队专门跑北极航道,因为如果造一条船只有两三个月的航运意义,这种造价和保养成本达不到全年运输成本的话,成本过高,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人家的路线,利用船,利用这个平台为自己服务。
他说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关注有多大可能,可以在什么样的航线完成什么样的运输。
该报告称据美国地质调查局预计,北极圈蕴藏了世界上30%未开发的天然气和13%的石油,另外北极还有丰富的镍和金等矿占资源,也成为近期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油气资源现在是在全球流动再分配最普遍的一个资源……只要它有潜力,有可能被开发,就必然要融入到全球的整个油气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利用中来,肯定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曲探宙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他认为这种影响不是说非去到那里打井,开采多少油气就是利用,既要注重直接的利益关系,也要注重间接的利益关系,比如说探明了俄罗斯有充分的油气资源,中国在油气资源方面就可以和俄罗斯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根据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可以划出自领海基线量起12海里宽的领海,24海里宽的毗连区,200海里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沿海国管辖海域之外的海洋是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公海,其海底叫国际海底区域,并规定该区域及其资源属于全人类共同继承的遗产。
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和挪威5个国家和北冰洋有相邻的海域对北极拥有部分主权,但目前没有一个极地国家有确凿证据表明自己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目前北极一带由国际海底管理局监督管理。
曲主任认为北冰洋的划定必须依照国际上普遍划界的原则和规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以中国对于公约规定的海域范围都有权关注并获得自身的权益。
在过去10多年的北极考察中,由于受到能力和资金的限制,中国仅开展了3次北极考察活动,均由已经服役15,6年的雪龙号承担,现在为了弥补之前投入的严重不足和保障基地考察的需要,国务院已经批准建新的破冰船来接替雪龙号。
曲主任说将来也有可能跟其他国家合作进行北极考察活动,加拿大已经提出要在他的北极区建考察站希望中国人跟他联合建造,或者派科学家到他站上去开展科研活动。
曲探宙说中国今后的极地考察重点将集中在大气,海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海洋生物的变化的研究探索上。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5/06/content_9814740.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王茜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