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5月29日评论版文章:近日,巴西土耳其伊朗三国浓缩铀交换协议表明,是有影响力的国家而非西方大国开始努力解决国际敏感问题。这样的举动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掌声和鼓励。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所言,解决国际问题不能只靠美国,国际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在三国浓缩铀交换协议签订之前,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正准备对伊朗实行新一轮的制裁。
目前,伊朗虽然没有完全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草案要求执行,但其对于浓缩铀交换的地点、时间以及数量达成一致,并已经提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递交核燃料交换协议相关信函。
由于新局面的出现,之前对于伊朗的惩罚性措施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从此以后,对伊朗进行制裁的合理性也不复存在。
此外,伊朗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之一,同时也取得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如果有人说伊朗的核材料不是用来发电的,那就显得有点荒谬。
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过多次常规和突击检查,或许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字国被检查次数最多的,并且调查结果都显示伊朗的核利用都没有偏离正常轨道。只要国际原子能机构证明伊朗的核活动是安全的,并与伊朗取得合作,那么对伊朗的进一步制裁就是多余的。
据媒体报道,美国和俄国领导人暗示,巴西总统卢拉参加5月17日德黑兰的不结盟国家峰会,是伊朗避免联合国新一轮制裁的最后一招。
经过艰苦的努力,三国浓缩铀交换协议最终签订。伊朗肯定希望这项协议的签订可以帮助它避免新一轮的制裁。如果联合国安理会按照原计划继续对伊朗采取新一轮的制裁,那么伊朗过高的希望已反而威胁到了这项协议的有效性,并可能成为伊朗的一厢情愿的举动。
通常,只有选对时机对某国的制裁才会奏效。但一般而言,成功制裁的例子并不是很多。而相反的,制裁会引起对抗情绪和仇恨心理,使得事态更为复杂。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在制裁一国之前必须审慎考虑人道因素和正常的经济活动的原因。毕竟,制裁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最终都会落在被制裁国的平民身上。事实上,制裁只是一种将对象国重新拉回谈判桌的方式而已。因此,制裁这个手段不可以乱用。
我们的目的是避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以及封堵这些武器的流通渠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公正、合法、公平以及理性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建立互信是解决所有重大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我们应当避免意识形态的偏见以及双重标准。不是有句老话说“如果你需要朋友,不一定有。如果你想树敌,他就在那儿”。
对于伊朗核问题,我们只能通过对话、交流以及合作的方式解决。因此,安理会不应该对伊朗采取新一轮的制裁,因为制裁之痛最终将转嫁给伊朗大众。(作者为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副秘书长翟德泉 编译 刘江波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