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6日评论版头条:前不久,德国伯尔基金会公布了一份有关德国媒体报道中国的报告。报告在对德国主流媒体8700多篇涉华报道研究后认为,超过半数的报道充满偏见,带有“贬低、矮化中国形象”的特点。对于这个报告的结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根据我在德国工作的亲身体验,该报告的结论并非没有道理。德国一些媒体和记者对中国带有传统或意识形态的偏见,对所谓中国少数民族、自由、人权等问题不惜笔墨、反复渲染,而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和民生、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则惜墨如金,即便是报道了,也要加上一段尖刻的评语,以示其“政治正确”。近日,有德国报刊头版头条无端指责中国在德“从事间谍活动”。如此不负责任的报道,对两国关系的伤害和产生的恶劣影响可想而知。
不论任何媒体都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国家间关系发展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一国媒体对其他国家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有助于本国民众对外国的准确认识,反之,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就可能受到削弱和破坏,双边关系的发展就可能面临困难。最近有民调显示,80%的中国民众对德国抱有正面看法,但70%的德国民众对中国抱有负面看法。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两国媒体对对方国家的报道有关。我在一次演讲中曾说,我到柏林一周就在街头上见过醉汉和乞丐。这是现代大都市时有的现象。但如果有人将镜头对准这些人在外国反复报道,柏林岂不成了充斥醉汉和乞丐的城市了吗?不少到过中国的德国朋友都对我讲,他们见到的中国与德国媒体报道的不一样,这难道不值得德国媒体人深思吗?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德国媒体就是以这种“以偏概全”的方式向德国民众介绍中国的。偏见比无知更可怕。此种报道方式不仅影响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影响了两国关系,也将损及媒体本身的信誉。
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是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要求。只要抛弃有色眼镜和冷战思维,认真观察和了解中国,外国媒体是可以得出全面、准确、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的。
中国面积是欧盟27国的两倍,人口是欧盟27国的两倍半。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多重特征,既有代表发达国家特征的航天技术和高速列车,更有代表不发达国家特征的畜力和人力车。中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就如一辆奔驰汽车,有高速档,中速档,也有低速档。因此,要读懂中国这本复杂的厚书并非易事,我们中国人自己都在认真研究,何况外国人呢?如果看到一个局部就对中国妄下结论,就会出问题。结果是自己也搞不懂,为什么这样“糟糕的国家”会得到绝大多数国民的支持,能够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最后陷入自己设置的问题怪圈不能自拔。这也许是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发展判断屡屡失误的一个原因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确取得长足发展,增速之快超出人们的想象。1949年中国GDP仅180亿美元,去年GDP总量已达4.9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1950年中国对外贸易仅11.3亿美元,2009年外贸总额达到2万多亿美元。然而,看中国的发展,不仅要看总量,还要看人均。中国人均GDP仅3000多美元,位于全球第104位,而德国则是44000美元,是中国的10多倍。时至今日,仍有1.35亿中国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这个人数比德国和西班牙的总人口还要多。我曾向德国朋友讲过,一个面包1个人吃和13个人吃是不一样的,如果那13个人连一个面包都没有,情况就更糟糕啦。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德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而现在中国仍有8亿农村人口,城镇化率为46%,低于50%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缩小城乡、地区和贫富差距的艰巨任务,要达到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十分清楚自身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正努力探索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中国政府正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扩大就业。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推广城市社会医疗保险以促进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给予城市失业和退休人员优惠政策,以调整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要让百姓活得有尊严”。
中国人民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自由权利。公民的言论自由在中国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但中国不存在“绝对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其它国家也是如此,德国就禁止宣传纳粹和反犹太人的言论。有的媒体就利用个别刑事案件,指责中国是“以言入罪”,大兴问罪之师。只要认真读读涉案人的言论,就不难发现这些公然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言论违反了中国的法律。这类行为在包括德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也是为法律所禁止的,德国刑法典就有明确规定,有兴趣的人可以查阅一下。中国有4亿网民,2.2亿博客,网上言论和评论十分活跃,其中不乏对政府的批评甚至是指责。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相关人员就不会受到法律追究。中国政府重视各种批评和建议,特别是来自网上的声音,以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如果德国记者有机会多了解中国网民的热烈讨论和多元化观点,或许会从一个新角度认识中国的言论自由。
人权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中国解放前28年和解放后60多年的历史,就是不断争取、巩固和发展人权的过程。中国政府和人民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一样,支持人权和追求民主,并在人权事业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在有一个误区,就是把人权概念简单化为绝对的个人权利。人权不仅包括公民、政治权利,也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吃饱穿暖的人也不应忘记,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首要人权。人们还应该认识到,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利是相统一的。一味强调个人权利,甚至极端地认为个人权利至高无上,拒绝承担任何义务,其结果损害了他人和集体利益,也损及自己。在有的国家,人们对本国建一个机场长年久议不决而担忧和不满,对中国办事的高效率羡慕不已。我认为,如果个人行使权利时,可以无限制地妨碍或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低效率问题就很难解决。因此,既要维护个人权利,也要强调集体权利,个人行使权利时有义务维护整体利益。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各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模式。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模式。大家都知道,西方政治制度没有统一模式,欧洲国家政治体制与美国的不同,英、法、德三国的政治制度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各国国情不同所致,是十分正常的。那么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相去甚远的发展中国家,更不能不顾国情照搬他国政治模式。否则,只会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结果。二战后,一直有人试图在发展中国家“移植”西方政治制度,但效果不彰、鲜有成功。这不值得人们反思吗?历史告诉人们,任何成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必须符合一国国情。
中国一直在发展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截至目前,95%的农村实现了村委会直接选举,60 万个村庄选举了230 万名村委会成员;城市居委会也在试行选举产生;党内民主不断加强,民主推荐和公示等方式加大了干部选拔、任用的透明度。中国的政治制度蕴育出举世闻名的改革开放,确保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当然,与世界其它国家一样,中国的政治制度并非完美。中国将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方面坚定不移地探索前进。有些记者在评论中国政治制度时,以西方政治模式为标准,符合的就好,不符合的就不好,必须按他们的标准改,没有第三种可能。他们带着这样的尺子到处衡量,自然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不屑一顾。此种态度本身就缺少民主精神,也没有放下“好为人师”的架子。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的不断提高,世界也更加关注中国 对国际事务的主张和所扮演的角色。中国始终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认为国际事务不应由一个或几个国家决定,应由世界各国,不论大小、强弱,平等协商,共同决定。中国主张保持发展模式多样性,尊重世界各国人民根据不同国情选择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给世界添麻烦,本身就是对国际社会的重要贡献。有人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有的甚至认为中国太自私。我曾给德国朋友举了一个小例子。中国人每年消费大米1.5亿吨,而国际大米市场每年仅几千万吨。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人吃的大米都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峻、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刻,中国政府坚持与世界各国合作共同应对危机。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和热点问题的解决,在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自主节能减排力度空前,为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将逐渐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但是要求中国承担超出其应有义务和能力的国际责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实现。
飞速发展的中国很大,故事很多,也很精彩。许多外国媒体对报道中国兴趣十分浓厚,认为报道中国富于挑战、令人兴奋。开放的中国欢迎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关注中国、报道中国,也欢迎对我们的不足提出批评。读懂中国这部复杂而又精彩的厚书是对外国媒体的挑战。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讲:“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树叶况且如此,更何况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面积是欧盟两倍、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啦。真诚地希望德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时,能够超越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偏见,下功夫去认识和了解这个国家及其人民,以新闻从业者严谨认真的态度向德国民众客观、真实、全面地介绍这个古老又年青的东方国家。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7/06/content_10067998.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吴红波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