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8日评论版头条:近一个时期,为了使普通职工低于公务员、更低于垄断行业就业人员工资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中国国务院已责成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的相应方案。同时,又有媒体连续报道,上海广州深圳因工资较低问题而出现民工荒。加上富士康等大企业近日放言要大幅度增加职工工资这些网上信息的传播等等,以至于产生了这样一种舆论,认为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所谓“低工资时代”即将结束。为此,国外媒体也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评论。在这种社会公众的心理期待与舆论造势形成的巨大社会压力下,冷静观察,似乎已不复存在。那么,中国是否已经真正到了结束低工资状况的最终时限了呢?
笔者以为,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分析方法就是“排除法”。换句话说,就是把造成低工资状况的成因一一加以排查。如果成因可以一一排除,那么结论自然可以脱颖而出。反之,则结论必然相反。
众所周知,工资,从形式上看,是指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简单来说,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关系双方的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而中国的低工资水平则是指在既定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下,社会工资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很小,以至于出现了社会平均工资处于一个很低水平的现状。当然,造成中国低工资水平的原因很多。那么,个中缘由到底是什么呢?有人从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之残留影响加以分析;有人从法律制度不完善、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等方面来分析;也有人是从企业文化中的道德层面加以剖解,不一而足。但笔者以为,最主要的还是由下面这三个原因造成:
首先是劳动力市场。一般来说,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即工资是由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劳动力的供大于求工资就会下降;供小于求就会上升。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上亿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涌入各大中城市,以至使中国的劳动力大军处于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态,这就必然导致工资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也勿庸讳言,中国目前的工会在真正维护职工或普通工人的利益方面,作用还十分有限,还没有形成有效代表雇员与雇主进行工资福利待遇谈判的局面。在劳动力市场上,中国普通劳动者更多的是处于不平衡的弱势地位。如果他们不接受这种低工资待遇,随时会由别人来代替。所以,劳动者 “委曲求全”地接受现行工资水平是劳动者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趋势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其二是中国的工资结构体系不完善。目前中国的工资大约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主要是企业经营者,这部分人一般是实行高额年薪制;另一部分是公务员及相关行政人员,这部分人的工资一般由基本工资和奖金组成,奖金比重较大;还有一部分,也就是占绝大多数的普通职工,他们的工资就是基本工资,奖金只占很少一部分。这种工资结构为收入差距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也成为国家调节工资收入差距的盲点和难点。如何以国家财力公平而有区别地解决这三部分工资享有者的劳动报酬,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提高低工资者的收入,至今仍是中国各级政府需要破解的难题。
其三是中国经济的不均衡性也是造成低工资现象的重要原因。从一般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从低工资到高福利(包括高工资)的发展轨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出现转变的转折点,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随之而来的职工文化素质与劳动技术和技能的提高。换言之,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附加值产业的转移。这种转移并不是一曲“欢乐颂”,而意味着产业的淘汰和劳动者技术与素质的提升。显然,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还仅仅是一种愿景。它的现实路经却只能是使这类产业从相对发达的东部向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的转移,仅此而己!而这种转移只会延续而不是改变低工资状态。
通过对以上造成中国低工资状况三大成因的剖析可以看出,这些成因的基本内涵目前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观,特别是在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仍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供大于求的局面仍会继续存在的前提下,更是如此。尽管中国政府正在力图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干预工资,提高工资水平。但由于包括调整经济结构在内的所有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工资改革方案从制定到获得效果还必须经过较长时间,因此,中外媒体现在就轻言中国的“低工资时代结束”显然还为时尚早。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7/08/content_10079309.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 秦晓鹰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