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10日报道: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照。2009年,中国经济以8.7%的速度仍然快速前进,而从美国、欧洲到日本的发达国家都先后陷入了衰退。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还是不是发展中国家再次成为国际舆论注意的焦点。
认为中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的舆论认为,中国经济马上就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也为世界第三,综合国力尽管算法不同,也进了世界前五名。因此,这种舆论认为中国是沾了发达国家的“便宜”,应该让中国负更大的国际负责。
其实,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成就让人嫉妒,如此评论也不难理解。但要认定中国是否还是发展中国家,那就需要一些“科学”的数据,空口无凭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中国领导人不断重申,中国的人均GDP还排在世界第104位,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不发达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众多世所罕见的难题,哪个问题在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起来都很不容易。现在世界上有人说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快与美国平起平坐了,那是给中国戴高帽子。
除了人均这个重要指标外,中国经济中还有一些特征说明,中国仍需很长一段时间来实现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比如,从人口结构上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比例都非常低。美国的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2%左右,法国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4%以下。中国的农村人口仍有7-8亿人,仍为中国的人口多数,中国社会仍处在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这种社会结构当然说明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另一个与此相关的因素是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70%至80%,而中国目前仅有45%。中国过去30年来,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增加了4亿人,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6亿人。但总体来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中国经济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未来还会有一段较强的经济增长时期,这是因为,在农业人口在向工业人口转移的过程中,生产率会迅速提高,而生产率提高在诸多的经济增长决定因素中是最可持续的,最健康的。中国仍在发展中追赶领头的国家,中国领导人制定的目标是要在本世纪中叶,人均GDP水平与收入水平都赶上中等发达国家。那时候,中国仍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所以若不出意外,中国理应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此外,发展中国家还是一个政治概念,代表了一类历史上有很多相近之处,政治理念上相近,在国际舞台上有相同或相近诉求的国家。比如,发展中国家都曾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绝大多数前殖民地国家争取到了独立,但它们都面临着共同的任务:它们都需要肃清殖民主义的残余势力,反对新殖民主义;需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需要尽快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生活富裕。在国际舞台上,这些国家大都执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反对外来干涉和强权政治,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努力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受到的损害最大。过去,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外来投资的依赖很大,危机使资本回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因此而陷入信贷紧缩的怪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初级材料提供者,经济衰退使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恶化,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这本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却受到了某些西方舆论不公正的批评,指责中国不讲“条件”,助长了发展中国家的“腐败”,破坏了西方世界主导的“全球治理”原则。其实,中国人知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是否符合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地位,这不仅由发达国家来衡量,也要由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衡量。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仍会是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基本力量。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推行自己的理念,即加强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及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0-07/10/content_10090067.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 丁一凡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