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8月31日评论版文章:从金融危机中提前复苏的新兴国家不能认为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权正在丧失。
纵览全球,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各种迹象表明世界经济实力正在发生转移。一些西方国家的专家勾勒出如此一幅亚洲图景:亚洲发展国家凭借巨大的生产能力家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商品和资本洪水般涌入经合组织国家(OECD),其战争基金也与日俱增。
从表面看,全球财富转移显而易见。一系列数字证明了这个鲜明的事实。2008年,发展中国家持有4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是发达国家的1.5倍。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购买力平价从2000年的60%跌至今年的51%。据估计,到2030年,购买力平价很有可能跌到43%。
经济预测表明,相对于经合组织国家,今年发展中国家在保持经济强势增长的同时,将有所超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数据,经合组织国家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为2.7%,明年为2.8%。而发展中国家预计为5.2%和5.8%。如果把亚洲发展中国家单另出来,今年的经济增长估计将达到8.7%
金融危机仿佛是一面三棱镜,经过它的折射,传统意义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折射出不同的光束,而非同样的光束。主要的成熟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严重受创,但通过努力仍可以摆脱困境。而一些低收入的国家,却无法逃出主权债务危机。
在发展中国家中,一大批低收入国家仍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挣扎。然而,被视为全球经济“引擎”的中国却迅速杀出金融危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进口额飙升至1576亿美元,这一数字几乎是深陷主权债务危机希腊GDP的一半。正如高盛集团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诙谐指出:“每八个月,中国就能进口一个希腊”。对于那些时刻注视着中国出口增长而不看一眼其进口额的国家来说,这种分心是多么有趣啊。
从这些显而易见的方面来看,未来数十年内发展中国家的GDP无疑会超越发达国家。但就算经济实力的转移是一种定势,也不是仅靠一次金融危机能够完成的。现实情况远比我们看到的景象复杂。只要我们轻触表象,发展中国家不大活跃的本质就会自动呈现。
我们不能只停留数字层面,GDP并不意味一切,至少没有人均GDP有说服力。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其财富累积一旦平均到个人就所剩无几。
据世界银行预计,美国人均GDP(以2005年美元汇率)在2030年将达到49500美元,远远高于印度的2500美元或更高于中国的8400美元。低收入国家在贫穷、营养不良、肺结核、文盲、环境退化以及其它挑战等发展指标方面的高发更是让人忧虑。
部分发展中国家根本不可能完成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而2015年的限期也即将到来。我们也不能从人口红利中寻求安慰,除非我们在人力资源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教育与健康状况,不然我们无法偿还人口负债。
很明显,对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面临的挑战还很多。因此,在如此状况之下,发展中国家追赶主要经济体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这时候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
单独的一个事件不可能让已有的平衡状态出现一边倒的情况,除非这种趋势早已存在,并且无可换回的倒向另一边。事实也是如此,次贷危机及其余波使得美国元气大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得欧洲政客离心离德,欧元区被不祥之云所笼罩。虽然成熟的经济体看起来千疮百孔,但危机并不会让这些国家丧失疗伤能力。
因此,发达国家必定会采取并实施强硬的制度改革和宏观政策,以保护其经济体制。不足为奇,一些新兴经济体遭受的经济波动也要比看到的严重,部分原因在于媒体大肆报道发达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而较少关注新兴经济体。
主要经济体已经习惯了长期称雄,当它们发现自己的经济实力被新来者抢走时,难以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人头脑僵化,认为财富的转移等于经济实力的转移,会进一步导致政治和军事实力的转移,最后的称霸者会控制整个世界,并且操控屈从它的国家的命运。这样的逻辑,显然不是任何时候都成立的。
事实上,财富的增长会带来军事防御实力的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国会在没有任何挑衅的情况下变防御为侵犯。怀疑论者满脑子都是冷战思维,他们总是把经济体的崛起看作威胁。因此,想要劝服这部分人不大容易。
在21世纪,一国如果没有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就不会被视作强国。总的来说,就是创新,包括低碳经济、能源效益、新型材料等高科技,以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
当今世界,“强国”一词从经济意义上意味着一切。意味着在多边论坛上的席位,更意味着形成全球治理新结构的发言权。世界新秩序的核心应当是平衡而非支配。
新兴市场的建设性作用不仅表现在为自己争取了多少合法权利,而更重要的是为全球公益和利益作出多少贡献。这也正是新兴经济体和当前经济强国与传统经济强国在作风上的最大区别。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0-08/31/content_11229271.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监事长金立群 编译 刘江波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