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9月1日评论版头条:首任《里斯本条约》所设欧盟外交、安全高级代表职务的阿什顿女士8月29日来华与戴秉国国务委员举行中欧战略对话是推进双边关系的一个积极步骤,表明双边关系的新进展。
中欧关系发展历经35年进程,积累下多方面的丰硕成果:在政治领域,双方皆将与对方关系列为本方外交的重点,建立起从首脑会晤到各级别、各种类对话的一系列协商机制,不断加深相互理解与信任,并于2003年将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的级别;在经贸领域,从1975年中国与欧盟建交之时至2009年底,双方贸易额成百倍地增长。目前,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第三大外资来源地。而中国连续多年保持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并于2009年成为欧盟第三大出口市场。已成巨大规模的经贸合作汇合了彼此重大利益,成为两方关系的有力支撑和向前推进的重要动因。在科教、人文、社会治理等众多领域,中欧间设立起数量繁多,且每日俱增的合作、交流项目。在外交领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不断上升;而欧盟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拥有国际关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丰富的外交经验和能力。中欧间就全球与区域性问题的协商与合作无疑对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欧关系是全球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
新世纪伊始,由于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历史性的崛起,中欧国际地位与力量对比有所改变,双方关系在总体上继续前行的同时,面临一些新挑战,经历了一些波折。首先是,欧方断定中国经济惊人的高速发展使双方利益格局有变,经贸关系中互补、互利性质更多让位于竞争,而中方从中单方面获利,欧方必须索取公平待遇,收到回报。基于如此盘算,欧盟对华经贸保护主义措施频生,双方利益摩擦增多。除了因中国经济的飞快发展而感到压力外,欧盟还以自身的价值观为据,忽视、低估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的政治、社会进步,认定中国的发展没有走上它力图引导的轨道,因而颇有失望、不满情绪。两种因素造成欧洲对中国看法与感受中的消极面有所上升,对中国内外政策的误解与偏见增加。在如此政治环境下,欧盟和一些成员国在对华关系上曾做出一些违背相互尊重原则的事,使双方政治关系经历了颠簸。
2008年中欧之间的政治风波导致年底首脑会议未能举行,但几个月后,双方便共同努力补开了首脑会议,修复了关系的裂口,高层来往与各领域的合作、对话、交流顺利展开,关系重新走上正常发展的规道。中欧一致积极行动,排除关系发展中遭遇的险阻,说明中欧皆有珍视与巩固两方关系成果,不让关系受阻停滞的政治愿望,使人看到中欧合作几十年给双方关系奠定了相当根深蒂固的基础,培育了内在的发展关系的强劲能量。尤为重要的是,当前变化中的形势虽给中欧关系提出了一些难题,但更多地为这个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新鲜的动力。在摆脱世界经济困境、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处理地区热点、促进千年发展计划、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挑战的国际合作中上,中欧皆在扮演重要角色,担负重要责任;同时,它们之间就有关问题又有相当广泛的,共同或相似的利益与主张,中欧间在国际事务中协商、合作的需求有增无减。与之同时,欧盟建设在新纲领的指引下,正在迈出新步伐,经受新考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正处于艰巨的攻关阶段,双方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对彼此的发展都有特别意义。综合上述因素,中欧关系未来的发展应该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机遇。
当前,中欧应在总结35年经验的基础上,为双方关系的进展增添新的动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相互尊重的态度,开展双方间各领域的对话,超越思想意识与政治制度上的不同,大力增强彼此的共识与相互谅解,以开辟更多合作、协商的通道,减少关系中的麻烦,妥善处理分歧。在这种努力中,中欧间的高层对话尤具重要意义。为了这个理由,人们欢迎此次中欧战略对话的举行,祝愿它取得积极成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研究员 邢骅 编辑 裴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