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9月28日报道:农民胡景河正在期待一场丰收。今年风调雨顺,温度适宜,他的玉米地一片郁郁葱葱。
“我们这里是黑土地,粮食长得好,”这位62岁的农民家住黑龙江宾县。
对很多东北地区的农民来说,黑土地是天赐的礼物,“插根筷子都能发芽。”
但是,胡景河也忍不住担心,这样高产的黑土地可能将在几十年之后彻底丧失肥力。
官方的监测结果显示,在宾县地区,黑土层正在以每年10毫米的速度流失,在一些地区,黑土层的厚度已减至40厘米,仅为1950年代初期的一半。
如果持续流失,专家预测,50年后黑土层将不复存在。
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的黑土地大部分集中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而这三个省份的年均粮食总产量约为全国的六分之一。
中国东北的黑土区总面积约为10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黑土区,仅次于俄罗斯和北美地区。
在宾县二龙山附近,57岁的崔学富正在一条长约50米的侵蚀沟附近放牛。尽管沟内已经修筑了多道谷坊用于拦截泥沙、防止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但每次降雨,这条侵蚀沟还是会继续裂开。
“这里以前都是农田,和周围一样,”崔学富说,“大约是二三十年以前,可能就是某次下雨(地上)裂开一个小口子,之后每次下雨这个口子就越来越大了。”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该省大大小小的侵蚀沟共有16,000多条,损失耕地总面积达933平方公里。
在宾县,八成的耕地都在大于3度的坡地上,遭受的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该地区大约75%的土地(共3,860平方公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侵蚀沟达12,058条。
由于灌溉主要依靠降雨,这里的农民习惯起垄种植,且多为顺坡垄,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利用降水进行灌溉。但也正是这种耕种习惯,加速了黑土层的流失。
专家表示,黑土层的形成要经历几百年的时间,但黑土地结构特殊,黑土层下面是质地很硬的黄土层,作物很难扎根,无法种植。因此一旦表层的黑土消失,该地区将变得不再适宜耕种。
“水土流失使得耕地面积已经显著减少了,”宾县水务局水保办主任张润儒说。
在侵蚀沟附近,崔学富正在一片已经变得荒芜的土地上放牛。地里还有未拔出的玉米梗。
“在这块地上花的钱 —— 犁地、播种、化肥以及人工 ——比打出的玉米还要多,所以就不种了,”崔学富说道。
研究人员发现,当黑土层由40至50厘米减少至20至30厘米时,土壤的有机物质会降低30%至50%。这会导致粮食的年产量每亩减少25到40公斤。
崔学富说,他年轻的时候,土地的肥力足以支持粮食的生长,但最近二十年以来,对化肥的依赖在逐渐增强。
尽管专家认为,化肥的使用会加重水土流失,但当地村民还是在不断加大化肥的使用剂量,“以前每亩只用50斤,现在需要100斤。”
过去,家家户户都会堆肥,再归田,这种做法可以起到还原土壤肥力的作用。
“但是自从开始机械化生产之后,农民就不愿意花那么多力气做这些事了,这是很可惜的,”张润儒说。
国家发改委的数字显示,2009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达到870亿斤,而全国的总量为10600亿斤。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水土流失导致的耕地面积减少使得该省粮食减产100亿斤。为避免对粮食生产的潜在威胁,政府已经投入了很多资金治理水土流失。
张润儒在宾县地区开展水保工作已有将近20年的经验。他对宾县的每一条侵蚀沟都了如指掌。
在反复的试验、论证后,工作人员认为修建谷坊是治理侵蚀沟的有效手段:每隔一段距离在沟底堆砌石块,可以在下雨时拦截泥沙,防止侵蚀沟继续扩展。而堆积的淤泥会可以逐渐填平沟壑。
宾县已经在4600多条侵蚀沟内修建了谷坊,这一工作还将继续进行。张润儒介绍说,治理一条侵蚀沟所需资金大约1万元左右。
“在水土保持这方面,中央政府每年会提供480万元的专用资金,省政府配套192万元,县一级再配套48万元,”张润儒说。
治理水土流失没有简单、一蹴而就的办法。对于5度以下的坡耕地,更改顺坡垄的方向是可行的办法。对于6至15度的坡耕地,则需要建梯田或者地埂(在每条垄内每隔几十厘米修建一道地埂,用来存住雨水或流沙)。
但当水土保持专家与当地农民沟通时,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想让农民改变他们的种植习惯很难,”黑龙江水土保持研究院尹家峰说道,“修建梯田会占用一部分耕地,而建地埂需要额外的人力投入,在没有补偿措施的情况下,很难推广这些做法。”
当地政府也鼓励农民在坡度大于15度的地方退耕还林。“减少耕种本身就可以阻止土壤流失,再栽上述就可以更好地保持水土,”张润儒说。(中国日报记者 李婧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