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政|财经|评论|特稿|社会|媒体拓展|
  精彩推荐 磁铁能改变人“左撇子”的用手习惯|日本“洗发机器人”可模仿人手按摩和洗头|欧洲最早居民灭绝或因火山大爆发|
的士安装探头:不能只讲隐私不讲义务
2010-09-29 23:06:14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9月29日专栏文章:从的士安装探头说起,不能只讲隐私不讲义务。

安徽芜湖政府决定在市内出租车上安装监控摄像头,以防范针对司机的犯罪活动,结果引发国内媒体一阵热议浪潮。

虽然一项在线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公众赞成这项决定,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都对这项政策表示忧虑,担心会出现侵害公民隐私权的情况。

人们担心自己的隐私会因此而泄露,这种想法确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媒体评论员却以此为题大做文章,一通鼓噪,摆出一付人权卫道士的姿态,令人反感。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财富差距分野日益加剧,中国城市的犯罪率近些年逐渐走高。很多城市为了制止犯罪和利于破案,在街头安装了一些监控摄像头。但每当政府提出要增设摄像头时,总会有人跳出来高声反对,认为这侵害了公众的隐私权。

这一回,他们的说法是“保障出租车司机的安全是以侵犯乘客隐私为代价的”。

有评论认为,乘客已经支付了车费,就应当享有车内的私密空间,乘客在车内的任何行为都不应该为他人所窥见。

这种说法并无道理。乘客出钱所购买的只是一种快速到达出行目的地的方式,而并不是其所占据的空间。

另外,我也纳闷:一个乘客在出租车内能做出什么事情,以至于要如此隐秘呢?

很多反对在公共空间里装摄像头的人,都喜欢举这么一个例子:有一次,上海地铁里有对恋人激情拥吻,结果被监控录像拍到,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

然而,这一案例并不能证明安装监控摄像头的做法不合理。首先,这对情侣选择在公共场合拥吻,就已经自动放弃了隐私权;其次,这对情侣拥吻画面的曝光,并不是由于被监控探头所摄,而是由于个别思想肮脏的人把画面发到网上,又被同样肮脏的媒体广为传播。

公共场所的监控摄像头在保护行人、震慑犯罪方面的作用,无疑是显著的。举例来说,许多撞人致死致残的司机之所以能够落网,就是因为有街边摄像头录像画面给警方帮忙。

如果没有这些摄像头,就会给许多受害者的家人留下无尽的遗恨。

今年7月25日,呼和浩特一位六十岁的清洁工正在清洁路面,不想一辆运煤的卡车呼啸而至将之撞倒,又从她身上碾压而过。后面紧跟的大批货车并未停车,而是接着碾压该清洁工并扬长而去。

警方在调查过程中想锁定肇事车辆,无奈到目前为止都未获得事发现场的任何信息。

如果现场装有摄像探头的话,这个案早就破了。

我从媒体报道上看到过至少不下十几次这样的事件:路人见义勇为,与小偷或街头恶棍搏斗,为歹徒所伤,然而在警察进行现场调查时,旁观者中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展出来作证。这时候不靠摄像记录又靠谁呢?

反对装摄像头的人认为,摄像头并非警方打击犯罪的万灵药。没错,它确实不能包打天下,但它确实为警方破案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任何一个社会的公民都既享有权利,又负有义务。在众多专家的“熏陶”之下,中国人现在的隐私权观念是越来越强了,但人们的公民责任意识却似乎并没有也随之而加强。人不能只想着维护自己的权益,却不愿尽自己的社会义务吧?有些情况下,也许我们护卫了自己的隐私权,却伤害了他人的生命权。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专家和评论人士在呼吁保障个人权利的同时,也能写一点有关公民责任的东西。(中国日报专栏作家 刘式南 编译 张陨璧 编辑 潘忠明)


新闻热搜
 
视觉
博客
本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开博!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已经开通自己的中文博客,并首发船长归来的机场图片! >> 详细

论坛
全球13个摩天酒店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