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0月13日言论版文章:“十二五”规划是为实现中国全面小康战略目标的又一阶段性安排,它具体化地体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远期战略意图,它负有指导近期发展改革的绿色使命和激励探索功能。
“十二五”规划的制订与执行将关系到国民经济运行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及质量,关系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推广与实现;关系到投资与消费以及生产力布局区域发展等诸多经济活动的方向及方式选择,等等。
在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环境问题新内涵新态势的背景下,我国“十二五”规划,将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方向,继续贯彻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等战略任务。
从国民经济运行方面看,运行的基础,运行的稳定性,与运行健康程度均需要资源生态环境禀赋的支撑支持。在“十二五”期间的经济运行中,中国经济将继续坚持探索并着力体现经济理性与自然禀赋之间协调与均衡。
从经济增长的速度及质量方面看,增速的基础将逐步加深绿化,增长的质量将增加绿色含量。例如,GDP年度增长目标与五年规划期间平均增速,将内含转型的因素并展现绿色实质。增长的外部高成本机制将受到更多的约束。
从投资与消费以及生产力布局区域发展诸方面看,投资与消费的取向将朝着绿色类型模式的方向推进拓展,将向绿色纵深发展。行业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将逐步推行,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排出物、释放物质、废弃物、污染物等等的资源化开发利用及其社会化服务将形成规模态势。这将有助于引导并激励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提升中高端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转型行业升级战略的实施。
着眼生产力布局及区域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诸如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成果推广应用以及技术引进、人民生活社会事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完成规划的重大措施等等,国家中期规划的上述内容将实质性地安排在各个地区并将体现于区域振兴之中,有助于各地形成新型经济增长点或绿色增长极。因此,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大规模持续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在新的五年规划期间,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纷纷立足本地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在差异化中寻找绿色发展机会。例如,能源大省、矿产大省、水资源富集省区的产业布局调整;例如,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行业发展调整。
从民生方面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民生的改善,这包括基本公共服务的扩大,包括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对缩小与社会保障的覆盖完善;也包括居民社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包括普通民众对于自然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几率的提升。例如在城市化大规模推进的同时,稳步实现森林覆盖率的提升;如城市化率达到55%时,森林覆盖率相应提升若干个百分点,从而切实保障民众的生存质量。
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方面看,作为增长方式转变与发展方式转变的绿色要求和新型模式,在“十二五”期间的经济活动中将有切实的体现和突出的贡献。国家在强化节约资源和治理环境中,将引导企业启动这方面生产服务运营,并将高成本模式向低成本高效益转化。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这方面的商品和服务,也将在广泛的需求中,在各行各业的生产流通中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
从本国发展阶段性与世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局性背景的比较看,古典发展阶段理论的资源生态环境前提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城市化起飞阶段已经为全球经济社会做出了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系统性牺牲。现阶段,既有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不可持续。这也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制订及执行中高度重视与坚定不移的关切点。中国将在今后若干年间,在经济发展中大有作为,在“经济社会与资源生态环境”综合实力方面上一个台阶;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台阶;使国家在“资源利用、生态恢复、环境治理”方面上一个台阶,从而为实现全面小康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韩孟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