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1月20日报道:浙江温州 — 相貌堂堂的虞忆洲有着电影演员一样的出色外表。
的确,他也渴望能在英国学习电影制作,然后加入电影界。但是他的父母拒绝为他支付学费,他们只同意儿子进入商学院。
究其原因,原来是现年27岁的虞忆洲不得不遵从父命在温州继承价值百万元的家族鞋厂。虞忆洲的父亲认为儿子在接管企业之前需要接受合适的商科教育。
像虞忆洲这样的家族企业继承人还有很多。在我国,目前私企的数量约有七百万。
改革开放30年,私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家庭产业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创办企业的一代人开始计划退休,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希望能把公司经营交给家庭内部成员。但是对于这些继承人来说,接管家庭企业则是困难重重。
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九月份的一份报告显示,超过60%的家庭企业计划把产业交付给子女管理,其中一半表示将会在未来十年之内完成这一交接。
在我国最强的经济省份——广东,家族企业贡献了该省超过40%的经济总量。新华社报道,我国目前有超过七百万民营企业,创造了我国70%的GDP。这些企业掌控着约20万亿元资金,支付着超过国家三分之一的税收,而且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到全部新就业岗位的80%。
因此,这些家族产业的实力状况及未来发展不仅影响着企业本身,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态势。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允许设立民营企业的城市,温州并不是只有家族产业。该城市也有许多大型鞋厂,其中就有于虞忆洲的公司,志诚鞋业。
可以说,注定子承父业的于依周从出生那一刻起,身上就肩负起巨大的责任。
“以后也只能把电影制作当成一种个人兴趣吧,当做事业来发展已经完全不可能了,”他说。
虞忆洲有时候甚至会羡慕他在上海做化妆品公司市场助理的妹妹:“她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做起来更有激情,也没那么多压力。”
如今,许多年轻人都与他们父母矛盾重重。上一代一方面仍然掌控着家族企业,同时也希望孩子可以做好继承的准备。
“两代人之间的争执时有发生,”陈雪频表示。他是“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这一协会为培养家族公司的年轻管理者而设立,2007年开办以来,在过去的三年里已经招录了超过100位成员。
陈雪频说,该协会成员中有30%在海外留学。“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使得两代人难以相互理解。大多数家族企业创始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他们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不懈的努力,丰富的社交网络和机遇。”
然而,他们的子女通常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许多已经接触到了现代管理理念。由于大部分创始人仍然握有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年轻的管理者很难将个人的想法付诸实践。
比方说,市价数百万元的温州帝邦鞋业如今有三分之一的经营管理权由年轻的谢树声负责,但是公司的运作大权仍然在他父亲手里。
谢树声开始尝试运用自己的管理理念经营公司仓库,安装了一系列电脑装置。在这之前,工人只能将货物的进出记录在本子上,由于记录不够精确,曾遗失过许多货品。
但是即便计算机系统运转良好,给公司带来了收益,谢树生的父亲却只是记着他在工作中过去的失误。“我和父亲在一起工作有一年了,他从来没有表扬过我。”
出生于80年代的谢树声记得父亲当年白手起家时只能雇佣不到十个人,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因此即使公司现今已有超过一千名工人,他还是习惯大事小事都事必躬亲。
“如果看到地上有废纸,他都会直接致电清洁部门质问,并且自己将废纸捡起来,”谢树声说。
小谢与公司里的一些中层领导也有矛盾,特别是在公司里任职已经超过20年的那些高级经理。“他们可能不愿意让我做管理,因为他们还是把我当成当年的那个小孩子。”
小谢的职业道路其实早就被父母规划好了。“高中毕业后我去加拿大念书,父母要求我选择经济专业。作为独生子,我知道他们一定会叫我回国来接管企业。”
作为全球主要鞋业制造基地之一,温州去年对美国的出口总值共达到2.18亿美元,位居第二。欧盟是温州最大的海外市场。2009年,温州鞋的出口总值达到29.1亿美元。
在温州这个居住着800万富人的城市里,许多年轻人开着豪车。
“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的陈雪频说,第二代管理者在公司里更像是明星员工,走到哪里都被关注。如果他们做的好,大家觉得理应如此。如果做砸了,就会被认为不够努力。
浙江和广东省的许多地方政府都为年轻人开设了培训课程,尤其针对那些对管理业务尚不熟悉的青年领导。培训课程设计到中国经商环境和高效公司运作技巧等等。
然而,一些专家也表示家族企业应该考虑雇佣专业经理人才,而不是将任务强加于子女身上。
武汉中南大学经济法学研究中心专家钱学锋表示,改善管理体制比提升年青一代的经营素质更有意义。
钱学锋说,家族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一个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现代体制,只有聘用具有专业素养的经理人才能实现真正的革新。
陈雪频也支持雇佣职业经理人。但是他表示,家庭企业采用这一策略为时尚早,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职业经理可以满足这种需求,而且企业的所有者还是更加信任他们的家庭成员。
“这就是适者生存,毕竟只有年轻人才可以承受来自企业内外的双重压力。”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bizchina/2010-11/19/content_11579776.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赵艳蓉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