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1日评论文章: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提出自主控制目标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努力,完成自主控制目标符合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经济增长及其对应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是决定单位GDP的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关键因素又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我国资源禀赋下的能源结构密切相关。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经济发展阶段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我国有13亿人口,人均GDP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压力,任务十分繁重。尽管我国不会走发达国家无约束排放实现工业化的老路,已经采取积极的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还会有合理增长。这使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面临巨大挑战。
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二产比重在较长时期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高达48.6%,是世界上二产比重最高的国家。二产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近70%,工业中重化工业比重大,各种基础原材料的消耗量惊人。加工业普遍附加值低,面对日益精细化的国际分工和日益白热化的国际竞争,以及国内劳动力要素价格提升,大量出口产品在导致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四分之一左右的转移排放的同时,产品的利润率却越来越低。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5%,按每年1个百分点的增速,需30年才能达到75%。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40年,中国要增加城市人口4.5亿,相当于新增1.5个美国、1个欧盟27国的人口。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住房、就业、消费和能源需求不可低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排放需求还将会进一步扩大。此外,支撑我国城市化和居民消费提升的进程,需保持经济合理稳定增长,必须有相应的产业体系。按人均100平方米的住房和医院学校等公用设施建筑面积,即使建筑物寿命长达100年,每年也需要14亿平方米的新建面积。基础设施的维护更新和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都增加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构成了未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挑战。
一次能源结构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完成工业化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这是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的最大挑战。据初步测算,如果我国的经济社会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到2020年即使采取最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全国的一次能源需求量仍将达到45亿吨标准煤左右。要实现上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届时非化石能源的总消费量需达到6.75亿吨标准煤,将比2005年增加5亿多吨标准煤,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将在“十一五”期间降低20%左右的基础上,需进一步下降30%左右。这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以及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提出了极高要求。
我国提出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是“不掺水”的目标,完全是与能源消费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包括森林碳汇、土地利用等其他活动产生的减排量。“十一五”期间通过大量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火电、小炼钢、小水泥等措施促进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但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技术改造的深入,“关停并转”困难将越来越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潜力越来越小。同时,就业、社会公正和扶贫等因素将使得节能减排的社会压力增加。据统计,“十一五”前4年关停近7千万千瓦小火电,影响约40万人就业,这是要由各级政府和劳动者承担的直接社会成本。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转型,节能减排的经济社会成本日益加大也将对实现此目标形成巨大挑战。
尽管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面临巨大挑战,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中国政府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始终采取积极、强有力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措施的力度是很多发达国家所不及的。例如我国2006年到2009年上半年淘汰单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下小机组5400多万千瓦,相当于英国总装机容量的70%。“十一五”期间,我国为实现GDP能源强度下降20%左右目标的附加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如果要实现再下降20%的目标,还需要附加投资3.4万亿元。据汇丰银行统计,在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投入中用于绿色投资部分我国占34%,仅次于韩国居世界第二。
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发达国家从1990—2005年15年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仅下降26%。根据目前发达国家所承诺的减排目标,若只考虑其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减排,折合成GDP的二氧化碳强度下降目标测算,从2005—2020年,其GDP的二氧化碳强度下降约为30%—40%,其中美国与能源消费相关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约32%。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的速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的改进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程度和效果,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做出的努力不仅大大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措施,也胜于其目前的努力,体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意识、负责态度和坚定行动。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0-12/01/content_11633534.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 杨宏伟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