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13日评论文章:与2006年访美相比,此次胡主席访美的最大不同就是中美实力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06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在德国之后位居世界第四,今年则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约占美国的1/3。美国则由于反恐战争不顺,金融危机打击,国内政治的两极化趋势以及社会中下层不满情绪的加剧而开始信心下降,从而使中国第一次要与一个信心不足的美国打交道,这带来了中美关系的一种全新心理环境。因此增信释疑,扩大共识,减少两国在战略层面的相互猜忌,进一步推进双方务实合作就成为此次胡主席访问美国的主题。
就具体议题内容来看,美国作为东道主会在议题设置上更加主动。在双边层面,美国最为关心的还是中国市场开放问题。奥巴马总统为重整美国经济提出对外出口五年翻番的目标,但由于欧洲国家和日本这些传统贸易伙伴都同样因金融危机市场低迷,而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的购买力与规模又有限,因而拥有13亿人口和购买力不断上升的中国市场就成为美国出口增长的主要保障。此外,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升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自主创新政策对美国技术优势的挑战和扶持国有企业等也都会成为美国经济议题清单上的重要内容。其次,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将是美国的另一重大关切。由于两国依然保持着军事冲突的现实可能性,而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速度又如此之快,因此难免激起美国的紧张和怀疑。此外,借着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背景,美国依然会在人权、民主等意识形态还有西藏问题上老调重弹。
中国对于议题设置的首要关切还是台湾,希望美国在售台武器问题上严格遵守相关政治文件的规定。关于经贸议题,中国还是会强调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希望美国放松对中国向美出口和投资的限制,同时扩大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另外,中国还会再次提出希望美国在国内货币政策上考虑相应的国际责任,减少定量宽松政策的使用。
中美两国将共同关注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改革的前景,其中中国的诉求还是希望能进一步提升在体系内的话语权,而美国则会极力捍卫自身的领导地位。另外,如何塑造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国际气候机制、防扩散、打击跨国犯罪、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等全球性议题也都会成为两国元首会谈的内容。
总体来看,此次胡主席访美双方在议题设置上会表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设置能力越来越对等,这根本上还是源于两国综合国力对比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中国越来越希望在对美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二是多边议题的分量会逐渐增大。一方面是因为美国若想在国力相对下降背景下维持既有的全球战略,就必须依赖中国的帮助,换言之中国在美国外交问题清单上的地位越来越靠后,而在求助清单上的地位越来越靠前。另一方面,中国基于自身国力的腾升也希望更多展现一种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因此愿意在诸多事关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上与美国合作。
然而这也延伸出双方议题设定的第三个特点,那就是虽然两国共同利益逐渐增多,但就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却难以达成共识。比如在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上,美国倾向武力颠覆朝鲜政权,而中国则希望通过和平谈判。再比如同样希望应对气候变化,但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承担主要的减排责任,中国却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今天的气候问题主要是由工业化国家历史排放造成的,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
凡此种种都说明,中美两国关系是一种典型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战略框架基本稳定,但具体问题多有分歧,于是才需要并有可能通过增信释疑、扩大合作、缓解矛盾将两国关系不断推向前进,这与冷战时期以意识形态对抗为基础的美苏关系有着本质区别。
这种双边关系的两面性自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体现的尤为明显,2009年的中美关系合作面较多,2010年则遭遇包括南中国海争端和朝鲜半岛危机在内的多起波折。在这一背景下,胡主席访美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两国关系的紧张气氛。以此为基础,笔者认为2011年的中美关系会重新回暖,原因之一是2010年美国刚经过中期选举,2012年有总统选举,今年正好处于选举的间歇期,因此美国国内政治对中美关系的干扰较小。其次,经过2010年的波折后,中美两国对对方的期待都会更加务实,这也有利于双方着眼于具体合作。
除此之外,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还有议题。在“3T”,即台湾、贸易和西藏等老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两国间又出现了诸多新问题,目前来看主要包括:第一,中国迅速的军事现代化与中美之间的安全互信;第二,东亚合作的主导权之争;第三,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可能对美元主导地位的冲击;第四,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得中美经贸关系可能由过去的单纯互补关系变成未来的竞争关系;第五,在观念层面,中国现代化的初步成就将进一步增强中国模式的吸引力,从而给美国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2005年时任副国务卿的佐利克将中国定位为“利益攸关方”,目的还是想塑造甚至同化中国,使其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但今天美国针对中国提出“战略再确保”概念明显更加务实,实际是想首先确保中国不会对美国造成现实威胁,这种高估中国的做法进一步反映出美国信心的下降。而继国内生产总值在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之后,中国在2011年又将产生另一具有震撼力的数据,那就是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这是自1894年美国制造业问鼎世界之后首次被其他国家超过。更为重要的是,在吸取美国经济过于金融化教训的基础上,奥巴马总统在其第一份国情咨文中就曾明确提出要使美国“重新制造业化”,换言之,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越美国正好发生在美国重新重视制造业的大背景下,这无疑又将严重冲击美国对华政策的心理基础。因此,美国对华政策又处在了一个新的十字关口。
尽管如此,美国最终不会走向遏制中国,毕竟中国实力的存量与美国差距太大,而且中国的政策重点将长期内向,这就使美国没有主动刺激中国的理由。而且即使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中国也有足够的防御能力加以应对,更重要的是这一政策成功的前提是被遏制国采取孤立主义和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政策,但目前中国则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而获益,并已将自己的命运与国际体系的稳定与繁荣紧密联系起来,愿意成为其中负责任的一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遏制政策难以奏效。
总而言之,虽然中美关系从结构到议题都发生了诸多重要变化,这使得美国对中美关系的定位还将取决于未来一段时间两国间的战略互动和美国对华战略的思考,但实践最终会证明,美国最可行的对华政策还是与中国更加密切的接触,在争吵中合作,在摩擦中前进,实现两国间的和谐共处,互利双赢。(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金灿荣 康晓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