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消息:英文《中国日报》5月24日言论版文章:正当人们以为美国会在外交政策上“浪子回头”、重回和平道路之时,奥巴马政府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这份报告表明,美国对于互联网安全问题仍秉持着“动真格”的态度,它对于互联网攻击甚至会不惜采取军事行动。
对于那些怀疑美国政府意图干预互联网的企业和国家来说,《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发布不亚于敲了一响警钟。这份《战略》虽然表面看上去是打着安全旗号的条文,但它从头到尾无不充斥着美国互联网战略的传道意图:一方面,它规定外国人必须要让本国互联网“国门洞开”、“聆听箴言”,但另一方面,美国又给本国互联网扣上“保护国家安全”的高帽子、要把本国互联网“大门”给关上。
白宫向来青睐扳动互联网领域的“杀戮开关”,曾无情绞杀了“维基解密”(Wikileaks),并积极进行域名解析服务的封堵活动;它在以前所未有、无可比拟的力度推进间谍活动,同时又给本国机密工作披上无法穿透的“盔甲”——奥巴马总统恐怕已经没有那么高的“道德制高点”可供他为美国互联网战略“传经布道”了。
听奥巴马的核心幕僚们宣读新“互联网自由政策”,无异于听一番长达43分钟的喋喋不休,无异于听美国高中生辩论“美式自由的重要性”,无异于听全美选美大赛参赛佳丽阐述“如何为世界和平做贡献”。
从表面上看,这一“历史性战略”的面世是积极向上的、彬彬有礼的、激情又不失现实的,但相关人士为之进行的鼓吹怎么听怎么像“奥威尔式”的宣教灌输,他们那些欺人之谈太过违心,而且他们从不说出光鲜辞藻之下截然相反的真实意图。
此番政治表演的舞台明星,就是欢欣鼓舞、热情洋溢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她用“外交辞令”表达着美国立场,不厌其烦地劝说全世界接受美国标准作为统一标准。一头金发的她穿着一双精致的红鞋,戴着一串红色项链,而她的激情言论差点让我混淆是非、黑白颠倒。她指出政府应增加支出,提高美国政府监控、管理互联网的能力,“以保护表达、自由和集会的基本自由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不受侵犯”——她以为这个理由能像“魔棒”一般点石成金。
但是,政府管控的加强并不能带来等量的自由,监控力度提升也并不意味着能隐私同样能受到保护。拥护有利于美国的“双重标准”,也不一定就能提升国家安全。
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紧随其后,大谈打击互联网犯罪的重要性。“在使用笔和纸的时代,赤裸裸地直接盗用信息是不可能的,而如今信息盗用不仅可以做到不知不觉,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起作案。”维基解密曾经把他也吓得不轻,所以他此次发表讲话时小心翼翼,拼命躲开那个名字,一次都没提到。
骆家辉也是重要鼓吹手之一,他头上有两个头衔,一个是即将离任的商务部长,另一个是美国驻华大使提名候选人。他积极要求与北京探讨这些议题,不仅是为了赢得参议院认可而摆出政治姿态以求加分,也是为了体现其政治上对美国的忠诚。
虽然美国政府对于互联网安全议题的操作暗地始终都绕开核心问题,但目标明显是针对维基解密的。在如今这个世道里不言自明的是:美国政府所致力的“自由”并未惠及普通民众,更不用说解密者和外国人了。
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被当成国家公敌,布兰德利·曼宁在美军大牢里日子也不好过。《纽约时报》也在从阿桑奇处获得想要的东西之后,把自己跟阿桑奇的关系撇得一干二净。
这份《战略》的内在精神如果说有拿得出手的地方,那就是:放出美国政府不想放出的信息,“后果很严重”;而若能在全球范围内散播符合美国政府利益的信息,就“简直好极了”。
第一种信息是必须无情扼杀在萌芽状态的,而第二种信息则是要全力灌输给美国的伙伴们的。我们姑且拭目以待,瞧瞧华盛顿方面资助的、《纽约时报》吹捧的网络炒家们是怎样导演出更多的颜色革命和“自发的”暴乱的。
更令人棘手的,则是美国动不动就喜欢诉诸武力,往往威胁还没芝麻点大的时候就动不动把动武提到台面上来,这种招牌习惯常常不招人待见。可是,常态的战争就真的符合美国无产阶级的利益吗?况且,对于网络空间的进犯者,又该采取怎样的惩罚手段呢?是使用非常规引渡,还是严刑拷打?是斩首行动,还是无人机空袭?
山姆大叔一手端着枪杆子,另一手端着讨饭碗,充当着世界警察的角色从北极管到南极,疲于奔命——他难不成也要在网络空间中如此叱咤驰骋一番?
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曾以精到的见解描绘出强权惊人的一条共性:它们沉醉于霸权,长此以往必将滑向极权主义的深渊——小说中设定的国家就影射了英国和美国的政治同盟关系。他强调过,“英语民族并非天生就优人一等;而极权主义若不坚决打击,势必会无往而不利。”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05/24/content_12565529.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项目访问学者 菲利普·坎宁安 编译 张陨璧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