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5月24日见报言论版文章:亚洲并没有放弃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的想法。实际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管理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大大凸显了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性。
今年5月4日,东盟(ASEAN)及中日韩相关人士在越南首都河内会面,标志着在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问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东盟+3财长与新任10+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主任魏本华会面。财长们嘱托他们的代表认真考察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的组织能力,希望研究办公室能够尽快运转起来。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的成立是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步骤之一。
另一个重要步骤,是《清迈倡议》(CMI)以及随后于2010年3月起实施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CMIM)。1997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东盟+3国家提出《清迈倡议》,其中包括双边货币互换网络,作为区域性危机救助机制。此后,这一双边互换网络被“多边化”,即各方承诺从各自外汇储备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帮助某一成员在遭遇危机时度过难关。这就是共同储备基金为1200亿美元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
其中,中国和日本的出资均占到了储备库总额的32%,韩国占16%,东盟国家占20%。东盟内部各国的出资金额也各有不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均为47.7亿美元,菲律宾为26.4亿美元。危机发生时,这五个东盟成员国可以使用相当于本国出资2.5倍的资金来度过难关。
但在2008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当该区域的部分国家面临流动性困难时,由于缺乏独立的区域监控实体,清迈倡议的货币互换难以实施。
因此,韩国和新加坡依靠本国货币储备,或者启动与《清迈倡议》之外本区域或非本区域国家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新加坡同中国、美国,韩国同美国、日本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如果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缺乏监控实体的缺陷。
在河内的会议上,各国财长对于建立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作为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的监控实体表示欢迎,该研究办公室将在监督和分析区域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风险的及早发现、补救办法的尽快实施以及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的有效决策做出贡献。各国财长要求他们的代表展开研究,以加强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合法地位,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法律人格的国际组织。
众所周知,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倡议,最初是在1997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达到顶峰时提出的 。但很快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的反对。但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改革中遭遇章程、配额、选举权等困难,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得到了更大的发言权,使全球货币体系向着更加灵活分散的方向转变。
在这种分散的货币体系之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将会和全球不同区域的货币基金组织以互补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和拉美储备基金已经建立,“欧洲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可能性也很大,因此,对于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我们应当更具信心。
2009年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的G20峰会上,各国首脑表示将把大的新兴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提高5%,次年的G20首尔峰会上,这一比例又被提高到6%。然而,就连200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新加坡举行的年会上提出的更为保守的比例,也因该组织成员中支持者的比例低于规定的85%,至今未能得以实施。
作为东盟+3研究小组的代表,最近我带领一支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队伍,对东盟+3的意见领袖(包括政府官员、学者和银行家)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的结果很能说明问题。将近三分之二的意见领袖表示,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的建立意义重大,能够促进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外,相同比例的意见领袖表示,将来,为了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和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两者应当结合。他们认为亚洲货币基金组织应当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补充,而不应试图取代后者。
但人们不应期待亚洲货币基金组织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虽然已经成立,但尚未运作起来,其合法地位也有待进一步确认。因此,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拥有危机早期预警系统的、能够补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足的、有效的独立的监控实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们的调查中,约有一半的东盟+3的意见领袖表示,亚洲货币基金组织可能在2016年到2020年间建立起来;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要到2020年以后;认为接下来五年即可建立的人只占10%。
去年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的实施和今年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的成立,或许会加速亚洲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进程,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依然前路漫漫。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05/24/content_12565524.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前亚洲开发银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办公室主任 Pradumna B. Rana 编译 赵欣莹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