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20日报道:伦敦当地时间7月18日,47岁的《世界新闻报》前记者肖恩·霍尔(Sean Hoare)之死成为英国各大报纸的头条,霍尔年轻时发掘其才能的一名编辑也对霍尔的死表示哀悼。
肖恩曾指称《世界新闻报》窃听。在英国国会就该事件进行听证的前一天,警察在位于伦敦北部沃特福德的公寓中发现了他的尸体。
去年9月,《纽约时报》曾在一篇报道中披露了肖恩关于《世界新闻报》窃听的证据,随后,经过英国《卫报》的报道,窃听丑闻迸发为一场危机,并导致这份发行量为750万份的周末小报停刊。
上世纪80年代,查理·哈里斯(Charlie Harris)曾和肖恩一同在英国当地一家名为《沃特福德自由观察家报》(Watford Free Observer)的报纸工作。现任英国特许记者协会(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Journalists)副主席的查理说,“我打开电视,起初没有声音,但我立马认出了那就是肖恩,这让我感到十分震惊。”
查理做了霍尔十年的上司,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年轻的霍尔是多么聪明而有抱负。“肖恩天生就是个记者,他对故事的嗅觉十分灵敏准确,并且,尽管他比较年轻,却秉承着传统的报道风格。”
当年在《沃特福德自由观察家报》工作时,作为副主编的哈里斯和肖恩面对面坐了四年。“屋子里总是烟气弥漫,以至于我的视线都有点模糊。我们共用的那张桌子中间放着一个烟灰缸,里面的烟头总是多得冒出来。”
对于哈里斯来说,肖恩是那种让人一见就喜欢的人。“他总是穿着得体,头发打着发油,看起来像来自上世纪的人,并且从不穿袜子。”
按照传统的办公室规则,霍尔并不是个非常靠谱的人。他不太守时,并且时不时地就在办公大楼里没了踪影,一消失就是很长时间,却很少告诉编辑他的去向。他或许会说:“我到城里去转转。”然后在吞云吐雾中离开,他的同事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见他。
“但是有一个方面,肖恩却是百分百的靠谱:他每次转悠回来都会带着记满新闻的采访本,通常都是新奇耸动的故事。他极富人格魅力,很容易和社会各界打成一片并保持良好的关系。”同事们对他的这一特点印象非常深刻。
但他工作的勤奋并不止于此。离开一整天,“捕猎新闻”归来的霍尔会沏上一大杯咖啡,点上一根香烟,然后开始以疯狂的速度敲击键盘,之后再次出去寻找新闻。
哈里斯说:“我们都知道当地的报纸留不住肖恩。肖恩的存在意味着大新闻,同时肖恩绝对不会掩盖事实,他追求真相的愿望驱动着他加入一家全国性的小报,这是他的天性使然。”
肖恩最终实现了他的抱负。加入《太阳报》后,他变身为一名《世界新闻报》的娱乐版记者。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肖恩过着他称之为优越的生活。他曾向《卫报》表示,“我拿着出场费,和摇滚明星一起吸毒——同他们一同买醉,一同嗑药,一同吸食可卡因。”《卫报》对在窃听丑闻的后续报道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还说道:“报界的竞争太激烈了。你会做一些使命以外的事,做一些有理性的人不会做的事。你只是机器的一部分而已。”
当霍尔进一步在新闻界崭露头角时,哈里斯和他失去了联系。哈里斯只能从他们共同的朋友和同事那里得知霍尔的最新事迹。
很长一段时间,霍尔都完全消失在哈里斯的视线中。直到有一天,也就是去年9月,哈里斯在都柏林的一家酒吧里,端着一品脱吉尼斯黑啤酒,打开了他在附近报架找到唯一的一份英文报纸——《卫报》。
这张《卫报》的内页底部已经卷曲,上面有一篇关于《纽约时报》对霍尔采访的报道。报道中,霍尔称安迪·库尔森授权报纸进行不道德和非法的勾当。库尔森在被解雇之前一直担任《世界新闻报》的主编。
据哈里斯所言,霍尔以前的同事们都没有想到霍尔的指称会引发《世界新闻报》倒闭、一批高级记者被捕、一名英国高级警官和霍尔的一名同事辞职、议会紧急辩论以及默多克传媒帝国和英国政府的根基动摇等一系列后果。
然而,霍尔却成了以《世界新闻报》为代表的报界残酷竞争的牺牲品。酒精和毒品夺去了他的健康,还有工作。当他第一次指出窃听问题时,许多评论者认为他在撒谎,只是为了报复炒他鱿鱼的报纸。但是哈里斯相信霍尔没有说谎。
“从霍尔的性格判断,他绝不会为了回到自己讨厌人的身边而做出这种极端的指责。现在一切事实都证明他当初所言确是真相。”
目前,对于霍尔之死的处理尚未对外界公布,但也没有什么好怀疑的。警方正对该事件进行调查。
与此同时,哈里斯的生活仍在继续。他为伦敦北部的一家地方报纸效力33年,并于1997到2006年间担任《哈罗时报》(the Harrow Times)的编辑。
哈里斯对地方报道的技巧和方法了若指掌,成为这一领域受人尊敬的记者,同时他也是主持包括地方选举在内的一系列活动的理想候选人。
从新闻战线退休后,哈里斯投身教育事业,为全国记者培训委员会举办的记者职业培训项目授课,将自己的智慧传递给未来的新闻人。
时间的流逝和职业的变更,并不能阻止哈里斯对故去同事的尊敬。对于肖恩·霍尔的死,哈里斯表示震惊与悲痛。肖恩被誉为“世界新闻报的解密者”,他的离去不仅是他家人朋友的悲剧,同时也是新闻界的巨大损失。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7/20/content_12939181.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特约记者刘艳秋发自伦敦;张海洲对此文有贡献 编译 赵欣莹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