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20日社论文章:上个月23日傍晚的大雨使北京交通陷入瘫痪,因为积水过深,下挖式立交桥下成为司机的梦魇。北京市政府18日表示,要大力提升下挖式立交桥排水能力,在有条件的桥下建立地下蓄水池,收集雨水。
北京常住人口1961万,提前10年超过1800万人的计划限额。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1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某种意义上说,北京是世界上“最渴”的城市之一。此前,市内雨水的最终归宿是下水道,与污水同流,这些天赐的宝贵淡水资源瞬间被污染,令人扼腕。
雨水蓄存对许多大都市而言早已不是新鲜话题,纽约市政当局今年4月给市民发放了1000多个雨水容纳装置,鼓励人们收集雨水。东京的排水系统会在降雨前根据雨量预报调节收集和排水能力,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东京的城市绿地大都低于周边的混凝土或柏油地面,尽可能多地将汇集雨水,补充地下水源。
新加坡作为世界上地下及地表淡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城市国家,仅仅依靠蓄积雨水便打造了世界知名的生态环境。新加坡的原则是,不浪费一滴雨水。相比之下,中国城市对雨水作为重要淡水资源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
同为内陆城市,巴黎人脚下有2400公里的排水管线,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有近2000人的专业工人维护这个庞大的地下王国。法国人150多年苦心经营才换来了首都大雨中的淡然,同时从容地收下了大自然慷慨赠与的每一滴甘露。
北京老城区的地下排水系统始建于明朝,此后只在必要的时候小修小补,排水效能可想而知。作为近2000万人口级别的国际大都市,北京只依靠北部山区的几个中小型水库收集自然降水,而让广大市区内的降水随污水白白流走。
人口持续膨胀,北京过度依赖地下水成为不争的现实,地下水枯竭,地面沉降,长时间过度开采,缺少补给最终会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
北京49座下挖式立交桥中只有一座复兴门立交桥设有地下蓄水池,而复兴门桥作为西南二环的低点却从未因降雨而积水,其周围的几座立交桥在上个月的暴雨中都成为重灾区。
在给其它立交桥增建蓄水池的过程中,切忌求快,必须根据其配套的排水系统和周围环境,参考常年降雨量统计数据,经过缜密的计算,才能建成经得起考验的蓄水体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后期养护与维修。水利工程是千秋大业,规划的前瞻性和维护的长期性尤其重要,毕竟,存水总比排水难。(中国日报社社论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