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21日报道:一个集中展示美国漫画里的亚洲人物形象的展览在纽约开展。这个展览为亚裔美国人如何进行身份认同这个问题上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DC漫画,一家业内充满传奇色彩的出版社,已经由亚裔美国人吉姆李当上了合伙人,但数十年来,美国漫画总带种族主义的把亚洲人地刻画成高深莫测的策划者和狡猾的苦力等其他的刻板形象。
最新在纽约大学展出的一个名为《奇迹和怪兽:揭开美国漫画里的亚洲图像,1942-1986》的展览,折射出由于各种政治势力美国在流行文化上对亚洲人的态度演变。
展览由《秘密身份:亚裔超级英雄选集》的作者杰夫·杨和丹尼尔·金共同策划,展出了来自科幻作家和文化研究学者威廉F·吴在他密苏里州的童年时代至二十几岁收集的1000多本漫画书中的约100张图片。
“我认为我的收藏和展览的真正价值在其历史意义。”吴在接受《中国日报》的采访中说。“尤其为年轻人在大体上认识亚洲人在美国流行文化和社会中如何被看待提供了长期大量的资料。”
吴曾出过13本科幻小说的作者,多次提名著名的雨果奖和星云奖,他还是孩子时就开始收集漫画,之后在念大学期间逐渐对亚洲研究和美国流行文化的交叉领域产生浓厚兴趣。
当他进入纽约大学美国亚太研究所,讨论举办一个以他收藏的漫画为内容的展览时,策展人们都很震惊。
“我被这个展览折服了,”杨说。“对我而言,与其说它是一个漫画收藏,不如说是一个历史文献,它在某些方面被视为涵盖了亚裔美国人进行身份认同的特殊时期。”
“形成我们作为一个种族进行自我身份认同的所有关键要素和因素都在这段时间发生——珍珠港战争、集中营、朝鲜战争、崛起的移民、族裔社区的建立、亚裔美国人权益运动的开始、日本的崛起和后来的中国。吴所做的就是收集这些由政治力量形成的图像,并告诉我们美国人是如何看待亚洲人的。”
奇迹和怪兽由美国人眼中亚洲人的普通原型组成:外国人、暴徒、莲花、宗师、运筹帷幄的策划者、不怕死的人、妖妇、邪恶操纵者。
该展览指出这些老套的例子都是从这四十年来无数的漫画书中搜集到的。“宗师”被描述为年老而形容枯槁的,说着隐晦的谜语和费解的寓言。“操控者”是一个“邪恶控制者……自大的傀儡操纵者通过邪恶的阴谋寻找战利品。”自然地,出现了“龙夫人”这一形象,它被描述为带给人气场上的强大力量,而非体型上的健硕。在展览的附文中,描述了形成这些原型的排外氛围。
“本次展览呈现的图像大多是消极的——现实反映时间本身的样子”。文中提到。“展览涵盖的这段时间,对亚洲人物形象真实立体的描写很少见。”这些成见依然影响着美国媒体对亚洲人的描写方式,吴说:“过去很长时间美国面临来自日本经济上的威胁,而现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国国内充斥着关于廉价劳动力和失业的玩笑。”他说。“亚洲女性的形象往往过度性化,而亚洲男性往往过度智能化。老套的模式可能用了其他的形式和包装,并且这些定势可能更复杂了,但是这些对亚裔定位的老套思维定势仍然存在。”
金表示:近几年,媒体中的亚洲人形象往往更符合“少数民族模范”这一定型化印象,但关于亚洲人的刻板印象依然在恶性循环。
杨先生指出有政党利用反华情绪来争取2010年当地的选举。而这种在政治层面上的渲染增加了民众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担忧,甚至让民众感受到中国对美国主权统一的威胁。
在19世纪之交,当中国移民人数开始上升时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些描述,它总会跟动乱之际的社会不安有关。杨说。我们正看到许多这些影像的重现,而这些影像非常类似我们当年所看到的。
然而之所以展出的漫画书中会出现大量亚洲负面形象,也是由于当时缺少亚洲艺术家和插画家造成的,金说: “80年代晚期,也是展览所呈现的最后时间,正是在那时亚裔艺术家开始在漫画业崭露头角。”
他指出 :“DC漫画的李是那场亚裔艺术家浪潮的领军人物之一,现在有一大批亚裔作家和艺术家,他们对更好的故事情节、对白和人物的出现发挥着影响。漫画中对亚洲人的描述方式已经取得巨大改善。”
吴认为其目标并不是要描述在流行文化中完全正面的亚洲人。他引用了《奇迹漫画》的作者格雷格·白的话。
“我只想(让美籍亚裔的人物形象)具有人性,”白在侧栏中写道:“因为人类是有缺陷的,是疯狂的,既有惊人的英雄主义行为,又有可怕的邪恶举动……如果亚洲暴君、暴徒、妖媚的女人和武术家都具有个性和人性,我不会看到他们就反感。我生气的是,明明有百万种方法去写一个亚洲武术家,为什么我们总看到同样该死的那种?”
金对这种普遍存在的影像对一代亚裔美国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感到好奇。正如我在参与展会工作时,我才惊人的意识到孩提时代我读过大量这样的漫画书,却从未留意过亚洲人物形象以这种方式被塑造。”他说。
“这就是美国流行文化的作用。当你被内容和形式深深吸引,充分享受它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它也给亚裔华人贴上了标签。每当回想到我八岁的时候,我不禁为那个小小的我感到担心。我担心这些文化烙印在‘我’身上留下什么痕迹,而这些烙印在我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上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当然,我更担心的是,这些烙印在读着美国漫画长大的一代华人少年的身份认同感的发展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7/21/content_12948009.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外籍记者 kelly Dawson 编译 陈佳慧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