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27日报道:假想你正在观看一匹赛马向前猛冲的慢动作画面:它有力的铁蹄扬起地上的尘土,每一根肌肉都迸发着能量;就是这样的画面从心底震撼了35岁的黄祖平,使他决定将马术运动作为他毕生的追求。
“步履轻盈而又优雅的马姿让我深深着迷。”现年47岁的黄祖平,说话时眼中仍闪耀着激动的光芒,就好像是当年第一次看到马匹奔腾与跳跃的情景一样。
“2001年,北京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我也突然冒出了想参加奥运会的念头。”他说,这之后他开始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尽管那时候的他只有6年非专业的骑马经历。2008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参加马术选拔赛,黄祖平成为了北京地区积分最高的骑手。尽管他在国家级别业余马术赛事中曾获得多次成功,但要想和奥运级选手较量,他的技术依旧差得很远。
黄祖平的人生前30年和马术运动没有多大关系。在从北京化工大学毕业以后,他成为了一名公务员,从事宏观经济规划方面的工作。1995年,黄祖平跳槽到一家国企工作。从那时开始他参加了北京的一个马术俱乐部并一直练习骑马。
“我以前玩过其他的极限运动,比如赛车。但是没有一个能让我这么兴奋。”黄祖平说。他开始投入更多时间学习马术技巧并和一些知名的骑手一起训练。
在决定要参加2008年奥运会以后,黄祖平选择德国作为他的训练基地,因为那里是世界马术运动的中心。据德国马术协会的调查,在德国有30万人从事马术这个行业,身价在50亿欧元左右。在妻子和儿子的支持下,下定决心的黄祖平于2002年自费去了德国。
他把第一站的选择定在了德国最大的养马场----拉姆布洛克马场。他没想到自己的技术会进步得那么快。不久之后他就需要一个技术更好一点的教练了。他被介绍给四届奥运会金牌得主卢德格·比尔鲍姆。他在里森贝克拥有一个马场。这位世界级的障碍跳跃者在看了黄祖平的表现之后决定收他为徒,并帮助他实现奥运梦想。
黄祖平的不懈努力和参加奥运会的坚定愿望帮助他赢得了这位德国人的支持。卢德格借给他自己的专用马帮助他训练。每天十小时的集训后,黄祖平的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也得到了参加奥运马术队的资格。
“我一直相信联想创始人的那句格言:‘百分之五的希望变成百分之百的现实’。”黄祖平说。他和另外三个中国选手在北京奥运会中参加了马术比赛,但没人能获得奖牌。而德国在六次比赛中获得了四枚金牌。“和大多数德国选手相比,我的马术生涯开始的很晚。另外,尽管中国有骑马和养马的传统,马术在中国的发展与国际标准相比还差的很远。”
为了激发更多人对马术运动的兴趣,黄祖平于2010年在北京的郊区创办了一个马术公司。“我有一只由8个人组成的专业团队和12匹德产赛马,都在国内级别比赛中获得了资格。找到符合国内级别比赛标准的马和骑手都很难,更别说是奥运会了。”他说。
对于黄祖平来说,骑马不仅仅是项体育活动。“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想骑马,你不用非把自己训练成为一个运动员。只要你享受骑马的过程,你就有所收获。”对于他来说,马并不只是体育活动中的工具,更是骑手忠诚的伙伴。
“马可以读懂人心,你必须发自内心地去和它们沟通。当你的想法很激烈时,它们可以很好地和你互动;当你犹豫或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它们也可以帮助你达成目标。”黄祖平解释道。
女性通常比男性更能成为优秀骑手,因为女性的第六感往往更准确。“女性骑手可以感受到马匹轻微的动作,这让她们能更好地控制马的行动。”
黄祖平认为国家需要更多时间来发展马术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将马术运动列为休闲活动。”他补充道:“最近,一些大城市如北京,拨了专款开辟一块场地建立马场,供马术爱好者们活动和训练。”对比来看,仅有3,6000名居民的德国小城格雷文就拥有29个室内训练场,其中最大的马场占地约2000平方米。
黄祖平在促进中国的马术运动发展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也是2011年“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的幕后策划者。这场为期三天的比赛于五月在国家体育馆鸟巢举办,吸引了5000-6000人来观看。国内外共41名选手纷纷展示技艺,其中包括由黄祖平前任老师鲁德格带领的10名世界领先骑手。
尽管马术运动正在吸引更多的国人参加,但黄祖平明白让马术跻身主流运动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中国还需要十到二十年的时间来发展马术事业。我所做的是引进国际资源,包括马匹和教练,来帮助中国发展当代马术文化。”他说,“我想告诉中国人的是,马术并不只是富人的运动,它欢迎每个人参与其中并享受乐趣。”(中国日报记者 张曦 编译 杨欣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