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政|财经|评论|特稿|社会|媒体拓展|
  精彩推荐 挪威枪击案母亲短信鼓励女儿渡过危机|拉加德敦促美国解决债务危机以免拖累全球|米歇尔拒绝从政 将试穿12岁男孩设计服装|
中国日报精选>评论
挪威血案敲响警钟
2011-07-28 06:00:00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28日社论文章:在挪威爆发二战以来最为血腥的杀戮案之后,许多欧洲安全专家立刻纷纷做出推测,将杀人元凶指向穆斯林极端分子和基地恐怖组织,而出乎意料的结果是32岁的挪威人布雷维克制造了这起惊天血案。

一个挪威反穆斯林的极端分子对自己的非穆斯林同胞大开杀戒对挪威和欧洲来说是一警醒。凶手的身份及其暴行提醒政策制定者和民众,那些内心充满仇恨和恐外意识的本土极端分子同样能够发动恐怖袭击,而人们对于潜在威胁来源的先入为主的偏见总会产生误导。

过去十年中,尤其是9·11恐怖袭击发生后,许多欧洲国际把主要精力放在防范基地组织及其他伊斯兰极端组织上,而忽略了本国极右翼思潮和势力的发展。

布雷维克不是一个个案,欧洲许多国家存在本土的极右翼分子,他们宣扬通过暴力手段除掉他们眼中的“威胁”。 2008年,英国人大卫•吉列尔被控参与准备恐怖袭击以及为发动恐怖袭击收集信息。警察在他的公寓里搜查到了炸弹、子弹、关于恐怖主义文件和极右翼的资料。

欧洲保守的极端主义分子通常反对穆斯林移民,反对全球化和文化多元主义,他们不但在国内营造了一个不宽容和排外主义的氛围,而且逐步成长为一股政治势力,甚至进入到了主流政治中。

欧洲国家对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新移民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也推动了经济增长。但文化的多元性对当局的移民政策和社会容忍度都是一种考验。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越来越相互依存,而人们之间的隔阂似乎却在扩大。

血案凶手的“宣言”暴露出挪威和欧洲国家某种精神层面的危机和意识形态上的裂痕。在物质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人性的异化。挪威发生的惨剧表明社会矛盾需要不断地柔性化解,不同文化信仰的人都应当受到平等的对待。整个社会需要反思这种偏执的极端思想形成的原因。

血案引起挪威的反思或将持续数年。而现在欧洲国家在警惕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同时更应当提防本土的极端分子和恐怖威胁。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07/28/content_12997769.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社论  编辑  裴培)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浪漫忧伤阿根廷贵族公墓
长长的蔓藤、萋萋的芳草、深深的墓园,沧桑的雕塑,处处弥漫着欧式的浪漫和忧伤。 >> 详细

论坛
金庸影视剧12朵倾国名花
金迷心中永远的阿翁,当年历经重重筛选出演黄蓉一举成名,缔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经典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